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

影集《星際爭霸戰》 (Star Trek: The Original Series) , 1x28 "The City on the Edge of Forever"

Star Trek: The Original Series, 1x28

Kirk 跟 Spock 回到過去維護歷史常軌,但這要 Kirk 做出會讓他心痛一輩子的決定。

撇開關於這集劇本改寫的那些風風雨雨不提,是什麼讓 "The City on the Edge of Forever" 不但勇奪星雲獎的年度最佳戲劇呈現獎(為了說明這有多麼殊榮:過了二十五年之後,才又有電視節目獲頒這個獎項,得獎的是另一個讓人唏噓不已的作品, TNG "The Inner Light" ),並且被許多人評為 TOS 甚至整個 Star Trek 最好的作品?你很容易會掉入歷史觀的討論,不過那大概是這整個故事最無關緊要的一環,因為你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到底什麼才算是「歷史常軌」,你就會發現這是個時空旅行的假議題——無論主角們討論得有多認真,內心有多麼掙扎,最後還不幾乎都是選擇他們所熟悉的那個未來,除非他們真的非常不喜歡那個未來。換句話說,時空旅行的人面臨不同未來可能的選擇時,幾乎都是按照一己的好惡,自以為是地選擇他們認為比較好的未來,然後就說那是歷史常軌;然而只要故事還得繼續寫下去,你又不得不按下那惡名昭彰的 Reset Button ,南柯一夢什麼都沒有發生過。這就是為什麼時空旅行的故事看到後來,你只覺得他們都在耍人,很難寫得好。

這是 "The City on the Edge of Forever" 第一個做對的地方。它雖然不能免俗地按下了 Reset Button ,但它確實把 Kirk 放到一個非常困難的選擇裡:對人類未來前景抱持樂觀,力促和平運動的反戰思維,這是 Kirk 自己也非常認同的高尚情操,但是在這個時間點卻會變成姑息養姦,所以為了把歷史修回常軌,你也只能對這位和平運動的推手見死不救了。「救她一命,照你的心意去做,就會有數百萬先前沒死的人死掉。」

但我說這是個假議題,因為你只要仔細想想,就可以用同樣的邏輯得到完全相反的推論:既然你在 1930 年這個時間點,看不出鼓吹和平的結果是讓邪惡軸心獲勝,那麼你又怎麼知道給納粹德國統治世界,在三百年後不會因為某些你想不到的陰錯陽差,產生一個更光明璀璨的未來?我當然是在雞蛋裡挑骨頭,但是除非你真的能做到通曉古今,鑑往知來,不然所有你以為的道德仁義,其實都是很片面的。沒有認清這一點,任何你自以為在做的好事,到頭來很可能都是在胡搞瞎搞,適得其反。

這些事情想起來很有趣,但它們跟今天的主戲真的沒什麼太大的干係。一旦你暫時放下懷疑,接受 Spock 那句「 Edith Keeler 必須死」的命題,剩下的就是沒什麼好說,但是讓人喂然長歎的中心衝突: Kirk 必須確保他愛上的女人出意外死掉。 Kirk 艦長從來不缺花邊,但這個女生不一樣,她的氣質、她的理念、她的思想,完完全全就是為宇宙牛仔量身訂做的 soul mate ;你因此有機會看到 Kirk 鐵漢柔情的一面,以及他這個向來乾綱獨斷的天生領袖,左右為難的煎熬。

William Shatner 拿出了他演技的真功夫,把這些情緒詮釋得相當細緻,而我想這裡頭有一半的功勞,要歸諸於跟他對戲的演員—— Joan Collins 的銀幕魅力完全是電影等級的,她的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都讓你有種彷彿在看經典愛情老電影的錯覺。隨著劇情推衍堆疊的內心衝突,最後那五分鐘幾乎是某種莎士比亞了,也許根本就是:在愛人要出事的那一瞬間,下意識地想去救她,但是旁邊有人出聲提醒後不但瞬間醒悟,甚至還要拉住下意識想去救她的旁人,任由她慘遭橫禍,《哈姆雷特》 (Hamlet) 也不過如此。

我們不妨在最後把初稿劇本的結局拿出來比對一下:在這個版本裡, Kirk 在現場那個摩門特猶疑呆滯,無法行動,結果是 Spock 見狀出手,做了原本 Kirk 該做的事。你覺得哪一種版本比較好呢?也許你比較想選擇的,是讓她活下去的版本也說不定,不過我覺得即使是把她放死的兩種結局,也各有各的妙處: Kirk 事到臨頭優柔寡斷的描寫非常寫實,但是要在那個當下貫徹你原先已經想好應該要做,但完全違背你的心意的行動,你真的需要非常、非常強大的絕對性。你只要想想把你放在那個現場、那一瞬間、那條理性與感性相煎何太急的細紅線上,你就完全能夠體會為什麼過了這麼幾十年,還有那麼多骨灰 trekker 對這一集推崇備至。 "The City on the Edge of Forever" 就是這麼雋永,而我希望我永遠也不必站在那個要命的邊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