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3月17日 星期六

不久不久以前⋯⋯——我讀《被遺忘的大屠殺》 (The Rape of Nanking: 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 II)

《被遺忘的大屠殺》封面

我跟這本書的緣份,似乎純粹只是某一次要搭火車時忘了帶書,在車站書店翻了翻覺得還可以就買下來, 打算在旅途當中打發時間用。然而這本書卻在自強號的火車上,把我帶到 1937 年的那個恐怖冬天:城陷之前兵荒馬亂,敗軍難民爭相逃生的畫面,不知為何栩栩如生地在我眼前放映著。我猜我的某個前世一定逃過難,不然怎麼那麼容易入戲。

做為一本談論南京大屠殺的專書,當然少不了劫後餘生的中國人,現身說法描繪煉獄般的南京城是怎生情境。這本書並不以影像見長,然而讀者隨著當事人的口述遙想當年,不同程度的不適或反胃感,卻絕對有可能油然而生。我想我並不需要在這裡抄書,把那些怵目驚心的恐怖故事再一次詳述,不過你不得不佩服這些日本兵——你以為你已經聽夠了關於戰爭的各種變態,但是他們就是有辦法別出心裁。關於這些血淚故事,我的態度是:與其多愁善感地為受難者掬一把同情之淚,我更想要研究這裡頭扭曲的人性。是的,即使是不可思議的病態也要研究。特別是不可思議的病態。

這就要談到這本書一個我認為很有意思的特色:作者張純如從幕末時代的日本歷史切入,試圖分析是什麼樣的文化背景與社會體制,培養出縱容大屠殺發生,甚至是以此為樂的集體意識。讀者透過作者精煉流暢的文筆,從明治維新以降一路走來,逐步了解這個自尊自傲,卻因為受盡西方國家羞辱而惱羞成怒的民族,是怎麼樣不可一世地認為自己「注定要擴張,並統治其他國家」,他們曇花一現的富強是如何乍然而止,這樣的背景又是怎麼助長惡名昭彰的軍國主義。你會趣味盎然地發現,那些窮兵黷武、狂熱殘忍的少壯派軍官,他們的理念聽來竟然都煞有介事:改革社會、剷除官僚、解決經濟與政治障礙、完成建立新日本的神聖使命。原來《神劍闖江湖》(るろうに剣心)裡那些反派寫的就是這種人,而你省下了拜讀研究大和民族性格的經典《菊花與劍》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的功夫,很快就掌握到這些殺人魔王的心理。當然你不一定要對作者的論點照單全收,不過那起碼是一種說法,而且就作者很難得訪談到的幾位日本老兵的心聲來看,這樣的說法確實有一定程度的依據。

黑暗之光,不絕如縷

除了從中國人與日本人的角度來看這個歷史事件以外,這本書另外還提供了當時留在南京城內的外國人觀點。我沒想到這竟然成為這本書最令人感動的篇章:這章的標題叫做「目擊證人」,然而這些原本只希望安然度過這場戰火的局外人,卻被時局跟良心逼得放棄壁上觀,全都冒著生命危險下海去保護這些原本必死無疑的中國難民。讀者會看到南京的納粹黨首腦在城內四處遊蕩,試圖用他的卐字臂章救一個算一個;原本住豪宅開宴會,生活過得很好的外科醫師,沒日沒夜地為他所見過各種慘不忍睹的受害者開刀; 隻身遠渡重洋傳教的中年女士,成為虎視眈眈的日本師團與數萬中國婦女之間,唯一的肉身屏障。最醜陋的人類邪惡似乎激發了最高貴的人類情操,而當讀者對前面那些慘絕人寰的描述已然情感冰冷麻木的此時,這一絲明夷之光卻又將人性的溫暖帶了回來。

不過什麼樣的編劇似乎都寫不過老天爺。在讀者的情感已經被前幾章的反差攪得難以平復之後,這本書的後半部著墨於大屠殺事件的後續發展,卻只會讓你更加不勝唏噓,只能感慨造化弄人。審判處決了幾個馬前卒充當代罪羔羊,真正窮凶極惡的元兇有的幸運地早早病逝,有的甚至還得以養尊處優地安度餘生;受難的生還者身負殘疾,一輩子悲慘地生活著,他們的政府卻因為政治考量,不願意為他們討還公道;當年救苦救難的外國人英雄個個,有的受辱被逐,有的身心受創,有的以自殺結束精神上的折磨,而那位「中國的辛德勒」離開南京後的遭遇,更是峰迴路轉宛如小說般讓人不勝唏噓。對於日本不時有達官顯貴名人雅士,跳出來要給南京大屠殺除罪化的新聞,你我自然是不陌生的,然而國際政治的現實竟然讓他們有機會獲得某種程度的成功,你不得不感慨所謂的正義與公道,在歷史的洪流中實在不值幾個錢。

所以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呢?我想這種事就像作者自己說的,她寫這本書一開始是想要拯救受難者,以免這段歷史被日本的修正主義者歪曲掩埋,但是到後來卻成為她個人對於人性陰暗面的探索,發現無可救藥的並不是日本人這個民族,而是人類脆弱又容易被操弄的意志。說討公道太沈重,從歷史學習教訓也有唱高調之嫌,而除非你從中看透了人性的各種面相,你又怎麼有把握不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候,成為另一場醜陋罪惡的幫兇甚至是兇手?我覺得這才是我們讀完本書,掩卷歎息之際,能夠有所感有所得,而不至於流為多愁善感的態度。

我很少看到一本大眾讀物,後面會附上近五十頁的參考文獻,讓任何有意願進一步追下去的讀者,無論如何都不會斷了頭緒。我也不常看到一本著作的謝啟不是禮貌性地唱個名了事,而是真的記下人家付出了什麼,幫上了什麼忙,讓你確實感覺到她的感激之情。我當然是不會去追那密密麻麻的參考文獻,對於謝啟裡的人名也是看過就忘,不過把這本書的最後一頁蓋上的同時,我的確重新體悟到兩句成語:什麼叫「眾志成城」,什麼又叫做「有志者事竟成」。

(最後修訂日期: 2012.08.19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