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貝卡觀影-歐洲片 / 加拿大-歐洲片 / 加拿大單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貝卡觀影-歐洲片 / 加拿大-歐洲片 / 加拿大單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2月23日 星期日

就算在地獄,我們也是最棒的,所以呢?——電影《地獄尖兵》 (Лучшие в аду) (2022)

《地獄尖兵》劇照
「沒子彈了吧?丟掉武器,慢慢爬過來。」
「我爺爺當年一路打到柏林,不是為了讓我像個龜兒子一樣向你投降。」
「我爺爺也去過柏林啦。」

觀看當今世上最聲名卓著/惡名昭彰的傭兵瓦格納集團 (ЧВК «Вагнер») ,在俄烏戰爭開打的 2022 年,出人出錢拍攝的硬核戰爭電影《地獄尖兵》,我原以為這是瓦格納集團拍來招攬生意,向潛在雇主展示他們是怎麼打仗的示範帶。「白軍」進攻,「黃軍」防守,在兩小時的作戰時限內爭奪幾棟建築,有如力求逼真的實彈演習對抗賽,劇情成分基本是零。傳統鏡頭語言結合了無人機拍攝、砲擊下的晃動鏡頭、 GoPro 風格的載具攝角、以及第一人稱近距離過肩視角,彷彿你就跟在探前尖兵身後,手把手學習如何進行現代城市巷戰的 CQB (Close-Quarters Battle) 。

但是看著字面上的槍林彈雨下個沒完,我慢慢有了別的想法。白軍攻堅,黃軍堅守。白軍叫來 AGS 榴彈組支援,黃軍叫來 120mm 迫擊砲反擊,白軍再叫來 D-30 榴彈砲反制,黃軍用無人機搭配 152mm 迫擊砲還擊,白軍反制無人機然後用多管火箭砲洗地,黃軍壓制不過就叫來 240mm 自走砲。士兵跟武器一樣,全都是消耗品,派上用場發揮作用,同時也暴露位置,然後下一輪就被對方反制幹掉。「這是戰爭,沒有什麼合適不合適的。」

2022年6月29日 星期三

那場終結所有戰爭的戰爭(個屁)——電影《他們不再老去》 (They Shall Not Grow Old) (2018)

《他們不再老去》劇照

把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戰百年紀錄片,交給拍出《魔戒電影三部曲》 (The Lord of the Rings trilogy) 跟《哈比人三部曲》 (The Hobbit trilogy) 的導演,他會拍出什麼樣的作品呢?你以為應該會是一部善用現代特效黑科技,刻畫當年戰場風情的磅礴史詩巨作吧,沒想到 Peter Jackson 並沒有落入「在手拿鐵鎚的人眼中,什麼東西都是釘子」的窠臼,他採用一套非常簡單平實,但一點也不容易的拍攝策略:運用現代影音技術還原現場,然後完全讓當事人自己娓娓道來,不掺半點他個人的主觀意見。

2018年5月15日 星期二

所以你究竟瞥見了什麼?——電影《太陽浩劫》 (Sunshine) (2007)

《太陽浩劫》劇照

這部有點《 2001 太空漫遊》 (2001: A Space Odyssey) ,有點《索拉力星》 (Solaris) ,又有點《異形》 (Alien) 的英國獨立製片科幻電影,乍看之下似乎在挑戰文青製作硬調科幻片的極限。以《猜火車》 (Transpotting) 跟《28天毀滅倒數》 (28 Days Later) 建立起邪典電影新教主地位的 Danny Boyle ,第一次挑戰科幻片類型時,有著常人少見的講究。他延請 BBC 科普節目主持人來給劇組上太陽物理學,指定演員閱讀描述太空人心理變化的書籍,徵詢 NASA 以及未來學家故事設定是否合理;又精挑細選了一群「足以代表全體人類」的跨種族文化演員,拍攝前就先讓他們混在一起培養團隊感,還讓他們登上核子潛艇,用方法演技的方式,體驗長期太空船生活的密閉恐懼。如果你覺得這部電影跟那些個好萊塢製作的聲光大片,看起來有什麼大異其趣的地方,那都是 Danny Boyle 那股英國人特有,對於枝微末節近乎愚蠢的堅持搞出來的。

2016年11月27日 星期日

Nolan 唯一拾人的牙慧——電影《極度失眠》 (Insomnia) (1997)

《極度失眠》劇照

前兩天把《針鋒相對》 (Insomnia) 的陳年舊文改一改丟上線,裡頭提到有篇影評叫我們這些沒看過原版的,想像一下 Atom Egoyan 的《意外的春天》 (The Sweet Hereafter) ——那差不多是要你想像某個沒見過面的女生氣質有多好,就上網搜尋一下奧黛麗赫本的概念。我突然有點想看看那女生氣質到底有多好,於是把這部片弄來瞧一瞧,結果發現是赫本沒錯,不過是凱瑟琳赫本。這絕對不是說凱瑟琳赫本的氣質有輸給奧黛麗赫本,不過跟你原本想的肯定非常不一樣。 :-p

2016年5月1日 星期日

希特勒沒回來,因為他從未離開過——電影《希特勒回來了》 (Er ist wieder da) (2015)

《希特勒回來了》劇照

「那邊有個人,拿著要給我讀的字卡,上面寫著一個笑話,一個嘲笑移民的笑話。但是你為什麼要開移民玩笑?你家裡要是有老鼠出沒,你不會找個小丑來搞笑,你會打電話找滅鼠專家。

我住的旅館裡的電視,才這麼薄而已(捻指),真是了不起的人類發明啊!結果電視上都播些什麼?全是垃圾。當日子不好過的時候,人們需要一些輕鬆娛樂,所以我們才會在 1944 年播放一些輕喜劇。但現在我們的日子是有多壞,壞到讓人用這些腦殘垃圾來轟炸我們?而我們是活在一個怎麼樣的國家?幼年貧窮,老年貧窮,失業問題,出生率低到不行——這我一點都不意外,在這種國家,誰還想要生孩子?

我們正全速地⋯⋯衝向萬丈深淵。但我們卻視若無睹,因為在電視上,你看不到深淵,你只會看到⋯⋯一場烹飪秀。我會持續不斷地去挑戰這些電視節目,直到我們不但看見深淵,而且跨越這道深淵為止!

2011年5月7日 星期六

我命由我不由天,何況是父母——電影《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 (Hanna) (2011)

《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劇照

看《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你第一個會想到的大概是:咦,這跟我看過的哪一部電影很像?《蘿拉快跑》 (Lola rennt) 當然是必選,裡面每個人都一副隨時準備拔足狂奔的樣子,讓你一度以為這是 Tom Tykwer 的復刻手筆。《神鬼認證》 (The Bourne Identity) 大概也是少不了的, Saoirse Ronan 打起架來,活脫像是 Jason Bourne 失散多年的妹妹,而那一點也不意外,因為訓練她的就是同一個武術指導團隊。至於要從殺手長男與無邪少女,有時還有娘娘腔壞蛋跑來亂的組合,聯想到《終極追殺令》 (Léon) ,可能就需要一點時間了,不過應該也不用太久。

不管怎麼說,這部電影左看右看,都不像是拍出《傲慢與偏見》 (Pride and Prejudice) 跟《贖罪》 (Atonement) 的 Joe Wright 手筆,尤其是你始終沒有看到穿古裝的 Keira Knightley 典雅亮相。他到底是怎麼從文藝片撈過界,拍了這麼一部有歐洲動作片風格,但又疑似臣服於好萊塢體制之下,讓人一言難盡的怪電影?

其實並沒有。也許 Joe Wright 用一鏡到底的高難度鏡頭,拿來拍 Eric Bana 從火車站走出來,經過幾個盯梢的幹員,不動聲色地走入地下道,收拾掉圍捕他的四名打手,漂亮地巴掉一堆好萊塢的大製作動作片;也許他用紀錄片風格的手持攝影機,拍一個埋伏在四下無人的荒涼公路邊,情感翻騰不已的 Cate Blanchett ,拿著槍走上公路,對著迎面而來的汽車扣扳機,讓你彷彿聞得到現場火與血的味道;也許他完全不畏懼佔畫面過半的大特寫,拍攝 Saoirse Ronan 跟她新交的女生朋友枕邊談心,把溫暖的友情強度放大到令人不安,同樣不是正常文藝片的調性。但是當你穿透這些另類、前衛、詭譎而異常的層層形式之後,你會訝異地發現,《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骨子裡不但很文藝,它壓根是一部親子倫理本土劇,只是質感跟境界實在高出太多了。

2008年2月27日 星期三

文青風的感情世界龍傲天——電影《巴黎小情歌》 (Les Chansons d'amour) (2007)

《巴黎小情歌》劇照

「巴黎小情歌」這個中文片名,結合了巴黎印象以及蘇打綠的《小情歌》,在二十多歲台灣年輕人這個目標觀眾群,想必相當有賣相。不過這部電影的巴黎印象,遠不及前一年在文青圈引起小熱潮的《巴黎我愛你》 (Paris, je t'aime) 來得鮮明;那些由法國流行音樂作曲家 Alex Beaupain 譜寫的插曲,也跟大部分的法國香頌一樣,不錯聽卻不夠電波。這使得這部電影一如其名,你有很高的機率看完之後,對它的印象就是塞滿了各種小情歌,除此之外沒有別的。

2007年8月7日 星期二

看盡人間興廢事,不曾富貴不曾窮——電影《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 (Obsluhoval jsem anglického krále) (2006)

《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劇照

倘若你是衝著宣傳海報上滿滿的雅利安裸女而來,以為歐洲片應該會有不避腥膻的聲色犬馬吧,那你大概還沒搞懂歐洲電影海報愈是遊走尺度邊緣,主題往往愈是深沉反思的慣例。這是捷克新浪潮大導 Jirí Menzel 第六次改編小說家 Bohumil Hrabal 的原著了,雖然他數十年前的作品《嚴密監視的列車》 (Ostře sledované vlaky) 曾經榮獲 1966 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不過 Hrabal 先生直砭不諱的筆鋒,讓他的作品在共產黨掌權期間長期被查禁,對其作品情有獨鍾的 Menzel ,也因此在國際影壇沉潛了好些年。對於看不習慣歐洲電影敘事風格,或是沒有從米蘭昆德拉認識捷克文學傳統的觀眾而言,自頭至尾英國國王沒有出現過的《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搞不懂這部電影重點在哪是很正常的。

2007年7月21日 星期六

別人家的臭小子最香了——電影《戀童如子》 (Sønner) (2006)

《戀童如子》劇照

影展片單落落長,該怎麼選片呢?按照主題抓回是最直覺的操作,那麼挑出《戀童如子》的觀眾,照說應該是想要窺探戀童這個禁忌主題,畢竟在這個同性戀主題蔚為時尚的潮流,似乎已然悄然而過的年代,我們需要踏入更為背德的領域,方能彰顯自己在文青路上的前衛。當然啦,也是有不怎麼在乎文青的前衛形象,單純只想要過過背德乾癮的觀眾,不過我的選片邏輯倒是單純的多:我會挑出這部片,只是因為它是挪威出品。

2007年3月9日 星期五

一個巴黎,各自表述——電影《巴黎我愛你》 (Paris, je t'aime) (2006)

《巴黎我愛你》劇照

40 幾位明星在 22 位國際大導指導下,譜出 18 段巴黎各區風情⋯⋯每次看到這種一字排開的演編導夢幻豪華陣容,觀眾總是很容易升起不切實際的期待,從而忘記這種大會串式的選集電影,幾乎都會淪為一鍋半生不熟的大雜燴。這些短片大多只是用有頭沒尾,有尾沒頭,甚至於沒頭沒尾的斷簡殘編,向觀眾兜售某種情懷;你幾乎不可能每個故事都買帳,不過好處是無論哪一段多麼沒有你的緣,你都不需要忍受它太久,反正幾分鐘過後銀幕就會自動換上另一檔,因此似乎也沒有必要去對它們的好壞良窳過於認真。觀看選集電影的樂趣,就好比購買一盒什錦巧克力:你儘可以每吃一顆就大發議論,吃到不合意的隨口嫌個兩句,然後期待下一顆會更好,儘管這盒什錦巧克力裡頭有哪些種類,壓根兒就不是你自己挑選的。

2007年2月13日 星期二

這不是肥皂劇!這不是肥皂劇!——電影《肥皂》 (En Soap) (2006)

《肥皂》劇照

變性人、性工作者、尋找真愛的寂寞靈魂⋯⋯你把了一眼文宣上的劇情簡介,還以為這是 Pedro Almodóvar 的最新作品哩,但是進了電影院一瞧,哎呀,原來是 Dogme 95 的丹麥片啊。我以為北歐住宅都是乾淨明亮,彩度鮮明,原來也是有昏暗狹窄的「廉價公寓」這種東西,不過看來還是比台北萬華的老國宅舒適。

2007年2月7日 星期三

全然體現寫實主義的驅魔電影——電影《靈界線》 (Requiem) (2006)

《靈界線》劇照

手持攝影機、跳接蒙太奇、無背景配樂⋯⋯就一個以「驅魔」為主題的故事來說,用紀錄片風格拍攝,甚至可說是向 Dogma 95 靠攏的《靈界線》,胭脂未施的模樣似乎是略嫌太過樸素了。沒有 180 度扭頸轉頭,大口亂吐綠色膽汁的特效,這還算哪門子驅魔電影?姑且不論樹立驅魔電影典範的《大法師》 (The Exorcist) ,好萊塢在前一年上映,取材自同一個真實故事的《驅魔》 (The Exorcism of Emily Rose) ,似乎才是驅魔電影應該要有的樣貌。光看苦主少女貌似不由自主的抽搐囈語,誰知道她是邪靈附身還是癲癇發作啊?

2005年12月5日 星期一

在大時代裡,只有各種不得已——電影《戰場上的小人球》 (Äideistä parhain) (2005)

《戰場上的小人球》劇照

「單靠文字,無法傳達苦難。單靠文字,無法防止悲劇再度發生。文字之後是經驗,經驗之後是真相。讓這份真相成為你自己的真相。」在科幻影集《星際爭霸戰:重返地球》 (Star Trek: Voyager) 的某一集,有個外星文明建了一座戰爭紀念碑,用一種虛擬實境的技術,強拉沒要參觀的路人進來身歷其境,讓他們第一手體驗戰爭的真相。我們目前還沒有這麼逼真的虛擬實境,電影也許是最接近的藝術形式,而幾乎所有反戰的戰爭片,無論是血肉橫飛的《搶救雷恩大兵》 (Saving Private Ryan) ,沉澱反思的《紅色警戒》 (The Thin Red Line) ,抑或宛若荒謬劇場的《入侵阿富汗》 (The Beast) ,路數手法各有千秋,但無非都是想藉由某種讓觀眾浸淫其中的場面調度,感同身受的戲劇鋪排,體現戰爭這檔事的萬般無奈。

2005年11月3日 星期四

浪漫為體的愛情公路電影——電影《愛情向前衝》 (Skagerrak) (2003)

《愛情向前衝》劇照

動筆之前照例翻查了一下觀影同好怎麼說。中文評論只找到一篇《破報》的,並且一如往常地從女性同盟的角度切入,把這部表面寫實,骨子裡在販賣浪漫主義的電影,硬是套上性別論述的保險套。也許執筆者一看到這部片是丹麥與蘇格蘭跨國製作,就迫不及待地把丹麥人 Lars von Trier 到蘇格蘭拍攝的《破浪而出》 (Breaking the Waves) 複習了一遍,於是無論看到了什麼,都是父權對女性的圖謀、利用、消費與剝削。這種把所有男人都預設為女性公敵的論述,似乎是快要可以用「酷兒文章生產器」做出來了,非得要把自己搞得這麼不開心,才叫做聰明睿智嗎?還是我該說「他開心就好」呢?(歪頭)

2005年6月13日 星期一

成長意味著「有不是的父母」——電影《有你我不怕》 (Io non ho paura) (2003)

《有你我不怕》劇照

這部鏡頭總是雲淡風輕,配樂一派從容優雅的「藝術電影」,乍看之下帶著一股讓人想要就這麼倘佯於南義如詩如畫的風景中,什麼劇情都甭管的慵懶氣息。誠然,透過攝影師 Italo Petriccione 的鏡頭,我們彷彿明白了梵谷當初是看到什麼樣的景致,方才繪出大名鼎鼎的《麥田群鴉》 (Wheatfield with Crows) ——原來真的有那種放眼望去鎏金欲滴的麥田,能夠讓你騎著單車逐風狂馳。然而這般如詩如畫的景致,卻不時透著一股異樣美,萬里無雲的晴空湛藍得彷彿魔幻寫實,鋪天蓋地的夜黑又深邃地猶如凝視深淵。鏡頭不時會去捕捉鄉野螟蛉的身影,牠們漠然又略帶敵意的眼神,令人產生一種十面埋伏的錯覺。

2005年4月27日 星期三

天使有時候也會帶著打胎用的沖洗器——電影《天使薇拉卓克》 (Vera Drake) (2004)

《天使薇拉卓克》劇照

雖然這種影展片的觀眾,應該都已經知道這是一部關於「墮胎」的電影,不過《天使薇拉卓克》真正令人驚嘆之處,首推它那如假包換的戰後英倫氛圍。不單是灰暗無機的陰沈天空,冷冽蕭瑟的工業住宅,以及擁擠幽閉的起居空間,復刻 1950 年代的倫敦景致惟妙惟肖,最厲害的是片中的所有演員,都有著毫無違和感的時代感,舉手投足儼然就是從那個時空走出來的,神韻氣息全然毋須英國腔自我標榜。無敵親切的老奶奶,一派紳士的老先生,勤樸而略顯稚嫩的兒子,腼腆而芳心可可的女兒,詞拙而古意誠懇的準女婿,全都是英倫標配;在旁戒護的女警會在嫌犯情緒不穩時溫言安撫,公事公辦的警探會在不妨礙司法公正的地方給點方便,酌情量刑的法官會在宣讀判決時不假辭色,這些也都是標準的英式作風。這部片甚至把大家團坐在侷促的廳室裡,天南地北言不及義閒聊的英式下午茶風情,就這麼原封不動地搬上銀幕,讓觀眾感覺彷彿也坐在桌邊,跟著他們啜飲著紅茶,放空思緒聽著那些無關痛癢的五四三。噢,英國人就愛八卦。

2003年1月31日 星期五

女性解放,從謀殺開始——電影《八美圖》 (8 femmes) (2002)

《八美圖》劇照

電影散場後,我在戲院出口等電梯時,聽到旁邊看同一場電影的兩個女生發表議論:「沒想到金馬影展已經淪落到這種程度了,開幕片竟然是這部⋯⋯」哎呀,原來是跑展型影迷來著,不是神作就是糞片。她們八成會覺得就算沒有另一部 Éric Rohmer 的《綠光》 (Le Rayon Vert) ,也輪不到 François Ozon 來耍花槍吧。

如果你對於 60 年代經典女裝,特藝彩色 (Technicolor) 的復古色調,以及 Agatha Christie 裝模作樣的豪宅密室謀殺案架構興趣缺缺,《八美圖》大概不會是你的菜。不過倘若你對這八位老中青三代大會串的法國女星有些熟悉度,或是她們其中哪一兩位的粉絲,那麼《八美圖》無疑是一部夢幻般的神作,畢竟要一次商請這麼多有頭有臉的女星同台演出,當中還有沒人緣出名的 Emmanuelle Béart ,最後竟然還能讓她們一團和氣共同領獎,這本身就已經是一件匪夷所思的成就。光是看卡司星光閃閃的程度,我覺得你就可以收起你的批判,不用對其他因素太過認真。文藝片裡也是有爽片的,而爽片自有爽片的邏輯。

2001年4月21日 星期六

當年大師看今朝——電影《 2001 太空漫遊》 (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

《 2001 太空漫遊》劇照

這部幾十年來被譽為最偉大的科幻片,我覺得主要的意義是讓 Stanley Kubrick 示範什麼叫做用電影說故事的藝術。瞧瞧開場那二十分鐘沒有半句對白的類人猿進化史,為後世不想遷就觀眾水準的大導演,樹立了用悶死人的步調過濾觀眾的典範。用西洋古典樂充當配樂的手法人人會用,用到一首〈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被人稱為「 2001 主題曲」,以後不斷出現在各種風馬牛不相及的電影片段中,大師連拾人牙慧都是大師手筆。當然你更不會忘記在一片死寂的大銀幕上,你透過 HAL 的紅色電眼,窺見陰謀對付自己的唇語特寫,第一次領悟到這個鏡頭語言的意涵時,那股即時竄起的不寒而慄。當真了不起啊,尤其是當你要說的故事基本上沒什麼情節的時候。

2001年1月19日 星期五

大叔與蘿莉的永恆剎那——電影《終極追殺令》 (Léon) (1994)

《終極追殺令》劇照

"How are you today?"
"I've seen better days."

我第一次聽說這部電影,是在一本理應八竿子打不著邊的電腦書上:《 Word 7.0 的使用藝術》。這本微軟字使用說明書,是當時難看得要命的電腦書市場上,唯一一本我可以從頭到尾看完,學到一些實用的技巧,還不會覺得很痛苦的,因為封底那個照片很騙人的 Word 小公主,她寫書寫得很用心,設身處地站在讀者的角度,去思考什麼樣的書對他們最有用。

這位小姑娘(好吧,其實是大姊姊)在改版序裡提到了這部電影,把最後一個鏡頭描述得很美。「 Leon 死了, Matida 和這棵樹,又開始一段新的生命。」雖然她把 Mathilda 的名字打錯了, Léon 也沒標出銳音,但那一點也不影響你覺得有朝一日,一定要把這片弄來看看的念頭。

兩年後偶然間跟朋友閒聊,又扯到了這部電影,覺得也不能老是這樣心嚮往之,就去租了 LD ,在半夜把它看完。嗯,確實不錯看,配樂很棒,光影的處理有大師風範,演員很會演。我不知道當時沒有特別強烈的感受,是因為不賦新詞免說愁,還是劇場版被嚴重閹割過的關係,應該都有吧。總之當時一句「還不錯」就打發了觀後感,沒把它特別放在心上。

結果我在新世紀所看的第一部電影,就是導演一刀未剪版的《終極追殺令》(雖然 Luc Besson 自己喜歡稱之為「加長版」),而且看的情境還有點微妙:我一個接受中文教養的台灣人,看一個法國人演義大利人,在美國跟一個猶太小女孩講英語,而由於我不會操作旅館的 DVD 播放器,畫面下面的西班牙文字幕怎樣也弄不掉。這間旅館的走道跟電影裡的甚至有點像。我忍不住試著去扳門鎖上的握柄,看看有沒有可以向外窺視的孔穴。

2000年12月29日 星期五

香格里拉本土劇——電影《喜馬拉雅》 (Himalaya - l'enfance d'un chef) (1999)

《喜馬拉雅》劇照

如果我是聽信報紙電影版的文宣來看這部片子,我一定會懷疑是不是看錯了片名,買錯了票。「一個永恆的英雄傳說」?這部片裡沒有英雄,沒有傳說,當然更沒有永恆。「壯麗氣勢媲美《與狼共舞》 (Dances with Wolves) 」?我也不懂文化薪傳跟文化衝擊的故事,是要怎麼樣媲美,根本是張飛打岳飛。「台北縣市教師會強力背書,突破 30,000 名老師感動推薦」?!如果你跟電影文宣認真,你就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