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展片單落落長,該怎麼選片呢?按照主題抓回是最直覺的操作,那麼挑出《戀童如子》的觀眾,照說應該是想要窺探戀童這個禁忌主題,畢竟在這個同性戀主題蔚為時尚的潮流,似乎已然悄然而過的年代,我們需要踏入更為背德的領域,方能彰顯自己在文青路上的前衛。當然啦,也是有不怎麼在乎文青的前衛形象,單純只想要過過背德乾癮的觀眾,不過我的選片邏輯倒是單純的多:我會挑出這部片,只是因為它是挪威出品。
戀童癖是個高度隱晦,很容易陷入左派獻媚陷阱的主題,而挪威這個福利國家並不以電影擅場;不過《戀童如子》倒是一部深度與娛樂性兼具的佳作,我有種意外撿到寶的感覺。這部電影並沒有太過圖像化的腥羶色,而是很聰明地借用了驚悚片的架構,讓觀眾始終對劇情保持興趣,想要知道接下來會如何發展;吊住觀眾胃口的同時,也沒有讓劇情放飛失控,始終走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黃金律上。類似暗夜行者的「反戀童陣線」看似豪洨扯淡,但這事其實並沒有乍聽之下那麼超展開,現實中確實會有這種陰錯陽差;而也只有在事態往始料未及的方向開展時,我們這才有機會挖出故事角色們平時深藏於密,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劇情推衍的曲折離奇固然引人入勝,然而《戀童如子》真正精彩之處,還是在這些劇情逼出來的角色描繪。故事裡的人物都有其過往,不過並非一開始就揭露給觀眾知曉,觀眾因此會先看到這些人物異乎尋常的舉止反應,稍後才明瞭他們之所以會有這些異乎尋常舉止反應的原因,這賦予了這些人物兩層以上的人物層次——主人翁不是單純的古道熱腸急公好義,戀童大叔的魔爪並非單純的逞慾噁男,受害者對於這段童年經歷的心情也是五味雜陳一言難盡。劇本對於戀童大叔的人物刻畫下了不少工夫,他專挑跟父親處不來的少男下手,有如父子一般照料他們,同時藉此操控他們。當年也承蒙他這般「照料」的主人翁,眼見他故技重施忿而插手干涉,他卻覺得自己並不像主人翁認為的那般十惡不赦。「這些孩子在我這裡得到的溫暖,比他們在自己家裡還要多。而且你確定他們都沒有爽到嗎?當初做的時候,我看他們都很開心哪!」
《戀童如子》並不是要為戀童做什麼翻案文章,它平實客觀地揭露了戀童這件事根本上的問題點:利用兒少脆弱無助不懂事,裹上關懷的糖衣行和誘之實。受害者早晚會發現他受到不對等剝削的事實,然後各自產生不同的反應——自圓其說者有之,逃避不想面對者有之,忿恨不平者有之,唯有遭到背叛的感覺是共通的。這種主題的電影通常都會把觀眾的情緒搞得很糟,不過看完《戀童如子》的心情倒是難得地不會很沉重,而且它沒有用某種鄉愿的右派搓湯圓結局粉飾太平,而是扎扎實實地以刻畫細膩的腳本,緊湊有序的編排,以及恰如其分的演技,把這個故事說得既平實又精彩——幾乎就是台灣新電影顧此失彼,總是丟三落四的那些戲劇元素。小眾影展片不必然非得拍得積鬱沉悶,敘事流暢不表示通俗媚眾,而能夠出演導演那些寶貝作品的,真的也不只是那幾張如喪考妣的老面孔。我們要過多久才能看到台灣本土電影,拍出像這部片一樣雅俗共賞的作品呢?十年有機會嗎?(嚼爆米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