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2月31日 星期日

年度最佳爛電影——電影《火線衝突》 (Rules of Engagement) (2000)

《火線衝突》劇照

這標題是 newsgroup 某個影評人下的,我覺得很傳神。當你請出《大法師》 (The Exorcist) 的導演,重金禮聘兩位好萊塢的動作片一線黑白雙煞,處理美國在科索沃尷尬處境的題材,卻讓《到底是誰搞的鬼》 (I Still Know What You Did Last Summer) 的未記名編劇幫你寫故事,你就會得到這種讓人哭笑不得的作品。

William Friedkin 向來是個有想法的導演。「我們不能拍出一部散漫、不負責任的電影,不然就是對不起在海外犧牲寶貴性命的數萬美國子弟兵。」而他確實用他紮實的鏡頭語言,讓觀眾彷彿身歷其境般地,體驗槍林彈雨的莫名。當然啦,開場的越共沼澤伏擊戰,怎麼看怎麼像是抄襲《搶救雷恩大兵》 (Saving Private Ryan) ——紀錄片的質感,血花爆漿四處噴,美國大兵像保齡球瓶一樣一個個倒下——不過大師就是大師,就連抄襲都很到位。

緊接著上場的使館撤離戰,是這部電影真正的精華,也是你的電影票或 VCD 租金大部份的投資報酬(雖然事情不該如此)。鏡頭從抗議群眾的肩膀後面拍攝,把觀眾置放在群眾之中,汽油彈就從你頭上扔向使館外牆,啪的一聲熱浪彷彿迎面襲來。不一會兒你被換到屋頂狙擊手的角度,低角度射擊在對面跑位的美國陸戰隊,好像連來福槍的後座力都傳到鏡頭上那麼寫真。你看著 Samuel Jackson 匍匐於牆垛之下,子彈激起的飛灰灑在一旁倒在血泊中的美軍身上,忍不住想提醒他幹什麼都好,就是別抬頭啊⋯⋯無論你在什麼位置, Friedkin 的鏡頭都給你身歷其境的臨場感,讓你感受群眾極易感染的那股激情,狙擊手的子彈承載著惡意打到對街,以及人家在打得你抬不起頭來的火力下,承受著多麼大的精神壓力。

到這裡是「年度最佳」的部份。也許你該在事情往下進行到「爛電影」之前,把片子收一收拿去還掉。

後面四分之三都在跑老美很愛的法庭戲,但是平板得很,像是在看《洛城法網》 (L.A. Laws) 特別版。 Tommy Lee Jones 特別跑去葉門出外景那段,除了有種《大法師》開場戲片場巡禮的錯覺以外,也是乏善可陳;而兩位男角一場《鬥陣俱樂部》 (Fight Club) 式的居家拳鬥,看起來蠢得令人難以置信,讓你嚴重懷疑 Friedkin 拍完前面兩個大場面之後,導演椅是不是就換他的助理去坐,而他不知道跑到哪裡去喝茶休息去了。

比起鏡頭語言強度的落差,《火線衝突》的劇情邏輯跟意識型態更是要命。為了國家利益要棄車保帥的國安顧問,為保官位反咬恩人的大使,自以為正直但還是為虎作倡的打手律師,幾十年前的老敵人前來表達他對主角義無反顧的敬意⋯⋯扣掉這些絲毫沒有新鮮感的樣板人物,你會很失望地發現,這部片子為了給自己下台階,還是有意無意把阿拉伯人寫成了不分青紅皂白反美的壞人,即使文明衝突壓根不是故事的主軸。「 Childers 上校為什麼會下令對群眾開火」,是這部電影最關鍵的懸念,然而它卻在一個錯誤的時間,把一個錯誤的答案,以一個錯誤的方式扔出來,一整個違和到我第一時間搞不懂自己究竟看到了什麼。這到底是啥小,還是美國人到了中東,看到任何人都覺得他們就是不由分說,隨時會掏槍出來跟你對著幹?

《火線衝突》野心不小,但執行起來卻保守得令人失望。它不想激怒任何人的結果,是沒辦法取悅任何人,反過來還不一定就沒有把誰惹毛了。望著廣場前死成一片的屍堆, Childers 面不改色地叫屬下回報總部:「任務完成。」我不禁要覺得他其實也是在跟觀眾喊話,本片任務已經完成,你們可以回家了。

(最後修訂日期: 2012.05.11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