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9日 星期三

還原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電視劇《葵.德川三代》(葵.德川三代)

《葵.德川三代》劇照

這部 NHK 大河劇當年由 Much TV 在台首播時,被搞得面目全非。首先是劇名被改成又臭又長的《新幕府大將軍德川家康》,那麼家康公在 32 集退場之後,這部戲到底算什麼呢?然後是每一集開播前,都會有汪笨湖幫觀眾來一段導讀,搞得你都不知道是不是前一個時段的《台灣心聲》延長播出。就算你挺過爛片名跟名嘴的摧殘,緊接著迎接你的,不是由岩代太郎作曲,氣勢恢宏一如片頭吹割瀑布的主題曲,而是被電視台換上來打歌的國語流行歌。為什麼你在台灣看個 NHK 大河劇,就活該要忍受這些違和透頂的移花接木?搞這些花樣對他們想要「搭售」的人事物,真的有幫助嗎?

這就是為什麼台灣永遠也不會出現 NHK 電視台。人家為了鞏固開播收視率,同樣會玩把高潮戲拉到第一集的噱頭,但是從陣法、戰術、兵器、以至於各大名極有個人特色的盔甲設計,該有的考據毫不馬虎。人家也會想要來個戲劇觀光行銷,但是你瞧瞧每集播完之後那一分多鐘精美的「葵.紀行」,如詩如畫的攝影,曼妙悠揚的愛爾蘭風笛演奏,配上悅耳流暢的專業導覽,誘得你都有點想報個春天的旅行團,去關東關西開個景點地圖了。人家甚至也有他自己的導讀人,中村梅雀扮演的水戶黃門,不時跳出來解說的亂入姿態,比汪笨湖不正經多了,可是你非但不會覺得他很煩,到後來甚至還會有點期待,想聽聽他對這段歷史怎麼說。

《葵.德川三代》在很多方面來說,跟你認識中的 NHK 大河劇相當不一樣,最明顯的一點是,這齣戲的人物刻畫相當有血有肉,貼近人情。即使是位居高位的大名們,照樣會像鄉野匹夫一樣意氣用事,吵鬧扭打;回到家裡面對家眷的柔情羈絆,照樣有他們哭笑不得的無奈。這點在堪稱貫穿全劇的主角德川秀忠身上最為明顯,西田敏行這個頗有觀眾緣的實力派演員,把這位大半生活在偉大父親的陰影下,但始終保持平實真摯氣質的二代將軍演得活靈活現,讓觀眾很容易對他們一家的真情互動產生同理心。

不過我相信對於日本觀眾來說,《葵.德川三代》真正跳脫傳統格局之處,應該是在於它刻意為歷史人物的形象翻案,卻又不流於嘩眾取寵的路線。在老戲精津川雅彥惟妙惟肖的詮釋下,褪下江戶時代傳下完美神君形象的德川家康,就在這齣戲中被「還原」成一名滿腹陰謀、薄情寡恩,隨時都在做權力算計的老狐狸。他在戰況危急時馬印都可以丟下不要,大御所改天再回頭來跟你一較高下;戰勝敵人後剷除異己毫不容情,毫無威脅的八歲孤子照樣給你大吼ㄧ聲「非斬不可!」;人前信誓旦旦天地為證,一轉頭就吩咐下去馬上準備給人背後插刀,雖然平時也想要享受膝下承歡的天倫之樂,但子孫的終身幸福永遠要排在政治聯姻的需要後面。這些細膩深刻、毫不隱諱的描寫,一方面讓觀眾看到德川家康制霸天下其來有自,同時也能讓你去思考:為了成就一己霸業,搞到這種程度,真的值得嗎?

這樣從角色刻畫著手,勾勒出與傳統史觀大異其趣面貌的人物,並不僅限於戰勝的德川一方。在成王敗寇的萬年歷史邏輯中,向來被蓋上逆賊印記的石田三成,在這齣戲中被塑造為一個人格雖有缺陷,卻是一心為主公盡忠,不計個人利害的忠義之士;看著他明知不可為,卻還是四處奔波,遊說諸侯守護霸業已是過往雲煙的豐臣家,你對他的尊敬很容易就會超過對面那個跋扈的色鬼老頭。《葵.德川三代》賦予敗者相當持平中肯的尊重,也不避諱呈現勝者那些不登大雅之堂的種種行狀,彷彿唯恐觀眾不去顛覆他們既有的歷史認知,但又不會給你一種唯怪之欲聞的獵奇感。即使德川之世已是一百多年前的往事了,能夠跳出官訂史觀的窠臼,仍然是非常難得的。

《葵.德川三代》當然不是沒有它的缺點,像是出場人物過多讓人頭暈腦脹,數十年裡頭什麼事件都要帶到也顯得有些東拉西扯,甚至連演員年紀過於超齡也經常被拿來嫌。不過這部戲 2000 年播映的跨世紀大河劇,考據嚴謹、製作完整,娛樂性在新世紀的戲劇潮流裡或有不足之處,卻有著一種舊時代戲劇的雅正之風,而又不乏打破既有框架的新意。沙發大河劇,輕鬆學歷史。

(最後修訂日期: 2014.04.05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