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9日 星期日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我讀《自私的基因》 (The Selfish Gene)

《自私的基因》封面 這本四十年前出版的老牌科普書,有著一個只要對人性的各種善良還抱著些許期待,就會覺得渾身不舒服的書名。作者 Richard Dawkins 後來就覺得這個書名當初沒取好,應該要聽從友人的意見,改叫做《永恆的基因》 (The Immortal Gene) 。「永恆」確實是個更切題,更深層的意旨,不過我倒是覺得作為點題的書名,「自私」這個形容詞既鮮活又犀利,而且某方面來說也不見得就比較膚淺了。老子不是有說過「非以其私邪,故能成其無私」嗎?(咦,好像不是這樣講的呴 :-p )

《自私的基因》首先花了不少篇章解說遺傳學原理,為的是建構一個從演化論延伸出來的基本論點:基因是掌控生物個體行為的基本單位,而基因「極度地自私」,它會無所不用其極地,設法讓自己透過遺傳,延續到地老天荒——很多時候是以犧牲別的基因或生物個體作為代價,因為它們要競爭用來複製自我的有限資源,甚至是減數分裂染色體上的同一個位置。「自私」這個詞很容易讓人覺得基因或個體有意識地在損人利己,作者在書中再三強調這不是道德選擇,而是基因的設計本來就是要延續自己的存在。「如果你想建立一個大家都樂意合作,大公無私地追求共同好處的社會,那你就錯估了生物的天性。」

不過作者最想要陳述的主張,並不是損人利己天經地義,而是即使從基因極度自私的角度立論,還是可以解釋我們觀察到的一些貌似無私的利他行為——這些行為追根究柢,仍然是為了延續基因,用不著扯上「犧牲小我,完成大我」這種高調。比方說在自然界中常見,保衛群體安全的戰鬥行為,雖然個體本身冒著可能會死亡的極大風險,但是因此得以存活的親屬體內,也有跟個體相同的一部分基因,就留存基因的角度來看仍然划算。於是個體捨己救人的偉大情操,就成了一筆親等關係、預期壽命、以及邊際效益的綜效總帳,只要救的人夠親夠多,預期他們能夠活得更久,或是用不著賠上一條命那麼大的投資,就值得你損己利人,把基因留存在他們身上。母親決定生幾個小孩,要不要大小眼,甚至乾脆棄養看起來長不大的弱小後代,也都成為成本效益精算過後的經濟學決定,只不過這樣做的個體並沒有真的拿張計算紙去算而已——這一切都是基因設定好的行為程式,自動執行的結果。

為了說明自私的基因或個體,如何評估各種行動的利弊得失,最後決定採取利己或利他的行動,作者大量採用賽局理論,尤其是做為核心的「演化穩定策略」 (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 :所有個體計算過自己的成本效益之後,共同產生的一種穩定狀態,任何想要偏離這個穩定狀態的個體或基因,都會受到天擇的懲罰。作者在書中列舉了許多精彩的範例,說明演化穩定策略的力量有多麼強大,其中最傳神的莫過於你我都很熟稔,但卻不一定在行的愛情遊戲——看完討論交配策略的那一章,你不但對於在愛情中總是有人想要劈腿這件事,會看得比以往淡很多,對於女生在追求期老是要高姿態地給人吃排頭,或是總是被膚淺的外在所吸引的緣由,也就能夠更加釋懷,因為這一切都是天性使然,不這樣做的人很容易吃虧,久了就被天擇淘汰掉。

《自私的基因》乍看之下,似乎把這個世界描繪成一個優勝劣敗,無情剝削的修羅場,然而我們除了坦然接受天道運轉的殘酷以外,也不是完全沒有別的選擇。讀者不需要有很高深的數學能力,只要稍微有點期望值的概念,就可以搞懂演化穩定策略最重要的意涵:一個群體可能有不只一個演化穩定策略,如果你希望群體最後是落在某個比較理想的穩定狀態,你就要讓自己喜歡的那套生存策略,成為群體裡的主流,或是比例至少要達到某個門檻。你愈是思考這件事,就會愈覺得人生真是滿滿的囚徒困境遊戲:在一大群老是愛騙人的小人裡,堅持君子作風只會讓你無情地被社會淘汰,但是有趣的是如果君子作風的人達到一定比例,他們互惠的結果,日子就會過得比小人好,逐漸把態勢翻轉過來。無怪乎古今中外的思想家跟宗教家,幾乎總是在說服你「吃虧就是佔便宜」——善良與寬恕在數學上來說還真的是可以嬴的策略,只不過前提是相信的人要夠多才行。

《自私的基因》已經是數十年前的著作,書中許多當時淺談輒止的議題,都已經有了長足的後續研究。不過它的中心思想迄今仍未過時,落伍的反倒很有可能是從小被灌輸許多道德價值,相信這個世界應該良善正向的我們。這個世界確實存在著良善正向的可能性,只是那絕非理所當然,更多的是大家一起手牽手走向互婊的深淵。只有知道他們這麼做的利基點在哪裡,你才比較有機會實現那個互惠雙贏的理想狀態——其實最簡單的方法也沒別的,正是要利用他們自私的本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