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7日 星期一

走在台灣前面的恐怖政治寓言——我讀《驚歎愛爾蘭》

《驚歎愛爾蘭》封面

水龍頭流出鐵鏽的旅館,拋錨修不好的公車,路小車快的開車壓力⋯⋯雖然旅途中碰到的愛爾蘭人一貫的和善有禮,不過《驚歎愛爾蘭》顯然不若前一本《芬蘭驚艷》,是一趟什麼都如此美好的旅行經驗。「旅行經驗」這個詞甚至用得有些勉強,因為這本在編目資料上寫著「描述與遊記」的書,比前一本書更不像是旅遊書;三百餘頁頗有些厚度的篇幅,裡頭真正記載當地見聞的比例,不知道有沒有到五分之一。

作者再一次把一本旅遊書寫成這樣,也是理所當然的事,因為吳祥輝也算是某種政治人,他不管怎麼看愛爾蘭,都會看到太多跟台灣相似的影子:都有個惡狠狠的「母國」沒事就要宣示主權,都有想方設法說什麼都要自立的「本土意識」,都曾經有過一段腥風血雨,人人自危的歷史傷痕。在 1922 年成功脫離英國獨立的愛爾蘭,宛如一則先行於台灣的政治寓言,把台灣的各種可能性都排演了一遍。

我們看到有錢人走動員群眾,組黨參選的體制內溫和改革路線,求自治不求獨立的務實做法,可以用時間換來最好的結果,然而人們總是不耐等待。我們看到大可過自己爽日子的外省第二代,在母國的國會裡大玩議事杯葛遊戲,玩到所有人都被他牽著鼻子走,為愛爾蘭爭取到最佳的條件,但人們卻為了芝麻蒜皮的私德小事自毀長城。我們看到愛爾蘭永遠不缺革命烈士,但是在錯誤的機會主義造反路線下,搞幾次失敗幾次;而他們用無差別街頭大亂鬥的「紅色恐怖」,付出重大代價好不容易換來的,不就是當年在議會裡繼續鬧一鬧就能得手的東西?但是愛爾蘭人終究沒有得到他們想要的,因為錯誤的抗爭手段只會留下無法彌補的歧見,國家終於獨立了同志馬上翻臉打內戰;有才的人全死光了,剩下來活得太久的英雄用鎖國跟對抗強鄰的路線,把國家帶往幾十年翻不了身的泥淖。這個恐怖的政治寓言裡頭,有很多可以對應到台灣的過去,而我們沒有人希望這會是台灣的未來,然而歷史總是一個不小心就會重播。

在講了大半本的愛爾蘭滄桑史,終於搞懂了《安琪拉的灰燼》 (Angela's Ashes) 究竟在描述什麼樣的時空之後,作者還是有帶我們一窺愛爾蘭急起直追的現況,並且從中理出一個並不太意外的經濟繁榮出路:不拘泥於本土認同,加入區域聯盟,用力招商搞觀光。這個「愛爾蘭成功學」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見解,有些招術甚至台灣以前也用過,並不需要特別跟愛爾蘭取經;不過有了前一本《芬蘭驚艷》做基底,你應該可以隱隱約約地感覺到,這套片面性「拼經濟」的國策似乎有它的盲點跟隱憂,而這一兩年確實也開始浮現出來。我們應該要覺得納悶的是:明明台灣人就是那麼愛賺錢,為什麼這些年明擺著的陽關道不走,卻愈來愈往愛爾蘭的滄桑老路靠攏?「芬蘭行,台灣不行」,已經夠讓人鬱悶了,難道連愛爾蘭人都受夠的「愛愛爾蘭」口號,我們還要撿起來抱著不放?

(最後修訂日期: 2015.07.25 )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