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看過戰爭片,但是看完《紅色警戒》,卻會讓你不知道要怎麼跟別人討論。是啊,《搶救雷恩大兵》 (Saving Private Ryan) 起碼有血肉橫飛的搶灘鏡頭,讓就算看不下去的你,至少有個跟男朋友抱怨「好噁心,我們為什麼要在約會的時候看這個」的話題;當然囉,「雷恩到底該不該救」這個問題,更是稍微認真一點的觀眾,一定要討論個兩三分鐘的必考題。《紅色警戒》?這真是一部怪片,而大多數的觀眾大概連這個「怪」字都不會用,直接貼上「無聊」的標籤比較省事。
但是《紅色警戒》再度印證了一件事:關於看電影這檔事,耳語僅供參考,算不得準。導演 Terrence Malick 是位少產的大導演,拍攝《紅色警戒》前更是已經二十年沒有坐過導演椅了,不知為何心血來潮,重作馮婦。他選了 James Jones 的原著小說來做改寫,相當程度地保留了原著描述詳實,但是小心地避開價值判斷的特色,然後加入不少他自己細膩的影像語言。原著小說相當大部頭,光是連長就換了五個,在改編的電影裡則只出現其中兩位(大帥哥 George Clooney 更是只有在最後出場個四十五秒);不過即使已經大幅縮減了篇幅, Terrence Malick 還是拍出了一個長達六小時的毛片,然後為了能夠進行商業放映,再把長度腰斬成三個小時。演員來來去去,劇本刪刪改改,後製更是一再翻修,大導演求好心切的執著可見一斑。
一式鋼盔,各種態度
看這部電影第一個會遭遇到的困難,是辨識主角。這麼多星光閃耀的男星名單,這個人五分鐘,那個人三分鐘,這個人跟那個人同時出現兩分鐘……一堆戴著鋼盔的男人,光是要分辨誰是誰都不容易了。當然你遲早會發現由 James Caviezel 飾演,愛好大自然並且經常思索生命真諦的二等兵 Witt ,似乎是這個故事裡的主人翁,雖然他老是被旁邊的 Sean Penn 跟 Nick Nolte 搶戲。
這戲雖然有個形式上的主角,但其他角色也都有他們所代表的典型:身經百戰的老士官 Welsh ,對這個戰火瀰漫的世界,有種無奈養成,但又相當入世的冷眼態度;二等兵 Bell 剛好相反,無論身處在什麼樣的人間煉獄裡,他總是回想著與嬌妻共度的美好時光,盼望著終戰歸鄉的那一天。他們的長官是個律師出身,看起來菜味很重,但其實是個好人的上尉連長 Staros ;唯一能跟他大起衝突的,是等待一場戰爭爆發已經等了十幾年,摩拳擦掌正準備大展身手的上校營長 Tall 。這些人物都有他們鮮明的性格,但這些性格或是面對生命的態度,卻把角色本身的性格,化約成一種象徵性——過一陣子你就會忘記誰是 Witt 誰是 Staros ,卻會記得有一種人愛好生命卻被拖去打仗,又有另一種人在戰爭中還是很虛弱地想保有人性文明。這或許正是 Terrence Malick 想要傳達的一種感覺:在戰爭中,人不再是他自己,而只是一種態度。
帶著這些態度,我們就可以來看這個關於戰爭、生命與人性的故事。既然是戰爭片,佔總放映時間約一半的戰爭場面,是你絕少看過的大師之作。 Terrence Malick 可以不用槍林彈雨、血肉橫飛的壯大場面,來渲染戰鬥的慘烈與殘酷,卻在士兵於芒野間提槍快跑、走走停停的節奏之中,讓觀眾跟著提心吊膽,等待著遲早會響起的槍聲將他們放倒,卻不知道什麼時候子彈要飛過來。一座隱蔽性很高的碉堡,不斷將美軍士兵像紙人偶一樣打碎;但是知道這個事實是一回事,摸到五十碼左右的距離,試探性地丟顆手榴彈,然後看到五挺機關槍立刻把爆炸點打成煙塵瀰漫的蜂窩,那個震撼性完全不同。美軍組織一小隻特攻隊,突襲碉堡的那段五分鐘戰鬥,可能是我見過最洗練的駁火攝影,誰幹了什麼,誰跑到什麼位置,全都以不可思議的近距離鏡頭,交代得一清二楚。什麼叫做爐火純青的場面調度, Terrence Malick 示範給你看。
烽火連天,風光明媚
光是戰鬥的橋段,就已經足以讓《紅色警戒》躋身一流戰爭片的領域,但這卻只是 Terrence Malick 用來襯托主題的底色而已。在戰鬥前後甚至戰鬥之中,穿插的是一堆媲美國家地理頻道的大自然鏡頭,你會看到悠然自得的鱷魚,鉅細靡遺的蝙蝠,以及被戰火波及受傷掙扎的小鳥。大洋洲島上土著的純樸生活,也跟著自然萬物的景致一併入了鏡,而愛好生命光輝的主角 Witt 在開場十分鐘,彷彿生活在世外桃源的生活,突然被出現在海天之交,宛若鋼鐵怪獸的美軍巡邏艇亂入,戰爭破壞祥和自然的象徵,似乎從未如此鮮明過。在經過戰火蹂躪過後, Witt 試著尋回他熱愛的自然風貌,但放眼所及的卻是啃食屍體的野狗,以及臉上表情茫然無神的土著;叢林裡的動物們冷眼以待,彷彿在見證人類自相殘殺的愚昧。 Terrence Malick 把這份強烈的對比處理得很低調,但只要你品嚐出了這一點,你會發現心理衝擊的後勁,比最醇的烈酒還要強烈。
在戰爭與自然交織而成的對比衝突下,最後所凸顯出來的,終究還是人性。電影裡有不少角色的內心獨白,不知道是不是從原著小說裡抄出來的。有些人不太喜歡這一部份,覺得這些像是三流現代詩人或是哲學系一年級新生的無病呻吟,披露角色內心世界的方式太過直接,或是鏡頭一轉到 Bell 與他嬌妻的午后回想,氣氛就變得很違和。不過只要你設身處地,用心聆聽這些角色的自我剖析,要體會他們對這場戰爭各自迥異,但卻同樣無奈的心情,並不是很困難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 Terrence Malick 對人性的關懷,並不僅限於美國大兵。整部電影從頭到尾都是美軍角度,所以日本人在電影的前半段,就是遠遠地對你開槍的模糊人影,以及躲在碉堡裡射倒你一排弟兄的兇惡敵人;但是在美軍攻陷日軍陣地之後,我們在骨瘦如柴、疲憊不堪的日本兵臉上,看到的是同樣的失落、茫然、以及無奈。生死相搏之後,勝利者除了手上的武器以外,跟呆坐在一旁的失敗者,看起來並沒什麼兩樣,都一樣是人,一樣是被某隻看不見的手,玩弄於股掌之間的一群倒楣傢伙。沒有了你死我活的敵意,美國大兵遞過一隻香菸給看起來很頹喪的日本兵,日本兵則對俘虜他的人訴說他的心情;日本兵說話都沒有字幕翻譯的,導演卻有辦法拍得讓你想要去學日語,好聽懂他們到底在跟你說什麼。這一切當然只會讓你愈發覺得,我們跟對面的人賭上性命爭鬥,到底是為了什麼。
所以這就是《紅色警戒》,一部乍看之下又怪又無聊的形而上戰爭片。 Terrence Malick 拍出這部電影,當然不是為了保育自然或捕捉生態之美,而有它自己的反戰意涵。彷彿像是信仰自然主義一般,《紅色警戒》在呈現許多大自然原始面貌的同時,對於「戰爭」這個主題,刻意地避免做出既定評價(尤其是道德性的),而儘量在形式上做到客觀超然。但即使它有意自塵世間抽離出來,對人性的關注與省思,卻只有更加地入世。 Welsh 在 Witt 墳前沈痛問道的那句「你的人性光輝呢?」 ("Where's your spark now?") ,也許正是導演想要觀眾思索探求的吧。
這部片子當初看完的時候心情也是頗為震撼,尤其是島上美麗的風光和人類殺戮所造成的反差讓我久久不能自己,美軍最後突擊時那低沉的背景音樂還有島民們的民謠都讓我印象深刻,那時候還特別跑去買了原聲帶在家裡供起來,不過這片的票房似乎不是太好,似乎都被雷恩大兵給搶去,可惜的一部好片子T_T
回覆刪除Terrence Malick 的電影永遠賣不好,有沒有雷恩大兵搶灘都一樣。 XD
刪除其實這也沒什麼好可惜的。好東西很多,但是要雅俗共賞真的不容易,而那些少數做到的人,他們為了妥協抽掉了多少好東西,你也不知道。沒關係啦,人家不要就不要,我們偷偷撿起來就好。 :-p
吟詩般的獨白,平靜的問句,看似跟戰場畫面形成了對比,其實心裡一樣在吶喊,生理在求存。
回覆刪除日本兵和美國兵,都沒有分別。如Sean Penn接近結束前的獨白:都是謊言(應該是諷刺把表面話說得好看的長官和政府吧)
Witt 寧可戰死也不投降,不曉得是不是在自我救贖。從開始只是做抬擔架的,到自告奮勇加入毀掉堡壘,最後引開敵軍,都是在尋死的感覺。或許在他被軍方找回那刻,是不是就已經生無可戀了?
另外補充:看到那群俘虜,想到了接下來的發展,像另一部電影《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刪除Witt 很明顯地一直在找死,不過與其說是生無可戀,我覺得更精準的描述,是一種不想努力求生存的倦怠。「厭世」跟「心很累」還是有一點微妙的差別。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