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0月5日 星期四

莊子看二十世紀——電影《今生相隨》(El Viento se llevó lo qué) (1998)

《今生相隨》劇照

這部電影的片名,翻譯成英文,叫做「 Wind with the Gone 」。對,把許多人心目中最經典的電影《亂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整個倒過來唸,彷彿是要暗示觀眾,這部電影就跟故事裡頭鄉村小鎮電影院,放映的那些片卷順序亂七八糟的電影一樣,也要把所有的東西好好解構一番。

老實說,在片名上拾人牙慧,讓我起初對這部電影不太有信心,覺得他們八成會把事情搞得支離破碎的。沒想到我卻看到了一段濃縮的百年近代史,而且還挺有喜感的,即使女主角再三向觀眾保證,這不是一部喜劇片。

故事一開頭,一個年輕的新聞系女生,開著車逃離大城市裡那群充滿企圖的人。新聞系女生從都市裡逃走,這件事本身就很有意思,因為都市是一個隨時都在發生事件,但是最沒有新鮮事的場域,最適合滋養新聞人自以為什麼都看過,什麼都知道的自負。這個女生卻放棄了這麼便於她討生活的環境,也不知道要往哪裡去,先上路再說。該說她一點都不像新聞人呢,還是該說她這樣才是真正的新聞人,勇於去發現自己不熟悉的世界?

在帶著有點卡通式超現實笑點的開場橋段之後,她誤打誤撞地闖進一個沒有電影看,就快要暴動的影癡小鎮。這小鎮的鎮民說話跟他們的腦袋一樣,顛三倒四到無以復加,因為他們看到的拷貝,永遠都是飄洋過海,輾轉流離全南美各地,壽終正寢前流落到此,支離破碎到不可能復原的。當地唯二腦筋正常的人類之一,電影院的放映員,管它三七二十一,隨手抓起片卷就給它放下去,因為這是當地唯一的娛樂,大家看得開心就好。我高中時在學校的電影欣賞會看《英雄本色》 (Braveheart) ,就是 1364275 這種很有創意的播放順序,有這一段經歷,我多少能夠想像鎮民腦袋錯亂的程度。

附帶一提,戲院裡有個啣著手電筒的阿呆,他是當地影評人,自然也是精神錯亂最嚴重的一個。看到這位阿呆,我東張西望了一下,悄悄地把手上的筆記本收起來⋯⋯XD

百年縮影,一捲荒唐

當地的長者認為看錯亂電影此風不可長,決定自製當地新聞節目撥亂反正,並延請只唸過一年新聞學的主角擔任記者。找外來的菜鳥和尚來對抗外來宗教,這事已經有點諷刺性了,而當這幾個老頭搶著要用唯一的一台攝影機,拍攝他們各自想要傳達的思想時,你彷彿看到了那些在社會運動裡搶奪詮釋權的熟悉身影。

既然有社會運動者,就乾脆來以古諷今一番吧!鎮上有個阿基米德式的怪老頭,坐在家裡自己想出相對論,聽了一個夢境就能衍生出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論,要發明馬克思的社會主義也是信手拈來。每當他創造出這些宰制這個世紀的重大理論,他就要到外頭的世界去宣揚弘法;然而要獲得鄉親支持,他不能直說這對全人類的貢獻有多大,而要聲稱這對鎮上女性的衣著,以及耕作的收成,能夠有所幫助。即便如此,歡送他出國比賽的人愈來愈少,上路所用的交通工具也一次比一次寒酸。偉大的精神思想對於廣大鄉民來說,比不上柴米油鹽醬醋茶來得實際。

這已經不是知識份子的時代了,偶像文化正在發燒。電影明星造訪本鎮,鄉民翹首以盼。「我不能不滿足我影迷的期望。」電影明星喃喃自語,走到飯店陽台邊,伸出一隻手或一隻腳,然後外頭就一陣嗨翻天。這位明星並不是什麼討人厭的傢伙,但是看到影迷們對著明星選擇性伸出去的手或腳,歡呼喧鬧、興奮不已的畫面,你會突然有種感覺,覺得當粉絲實在沒什麼意思,反正只要不是龍口的都不值錢。但那卻是偶像時代的運作模式,而你不想當粉絲又怎樣,沒有人會在乎你的,因為在偶像時代裡,粉絲沒有名字。「 In Project Mayhem, we have no names. 」《鬥陣俱樂部》 (Fight Club) 的台詞,不請自來地跑到我腦袋裡,大概是因為這些被擺佈的傢伙,也是 Tyler Durden 的粉絲吧⋯⋯

這一切最後是怎麼終結的?電視線路牽進小鎮,家家戶戶都在收看五花八門,每一戶都一樣的頻道內容,於是大家的腦袋,從此不再顛三倒四,想的都是一個樣。主角跟她的老公(就是那位精神錯亂最嚴重的「當地影評人」),一起離開這個不再有意思的小鎮,沒有交代要去哪裡,而他們又能夠去到哪裡呢?電影裡用了很多鋼琴獨奏曲當配樂,這時聽來格外孤寂。我這才相信主角在電影一開始,真的沒有在唬人:這部電影絕對不是一部喜劇片,即使它表現得好像很有喜感的樣子。

(最後修訂日期: 2011.11.19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