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7日 星期一

說來輕鬆做到哭的四個字——我讀《堅持不懈:指數基金之父約翰‧柏格》 (Stay the Course: The Story of Vanguard and the Index Revolution)

《堅持不懈》封面
「倘若我們要豎立一座雕像,向為投資人做出最大貢獻的人物致敬, Jack Bogle 是毋庸置疑的選擇。 Jack 數十年如一日,敦促投資人投資超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他在這場聖戰中積攢的財富,跟一般流向基金經理人的財富相比,簡直少得可憐;而那些基金經理人承諾投資人能獲得大筆報酬,卻完全沒有提供附加價值——或是像我們對賭的結果那樣,比完全沒有還要少。

Jack 早年經常受到投資管理產業譏諷,然而時至今日,他心滿意足地知道他幫助了數以百萬計的投資人,實現了比起他們在別處所能賺到,優渥許多的儲蓄報酬。對於那些投資人以及我個人而言,他就是英雄。」

說這話的不是別人,是被無數投資人視為英雄,覺得他比誰都有資格立雕像的華倫·巴菲特。為什麼一個舉世推崇,家財萬貫的投資活傳奇,要對一個許多投資人壓根不知他何許人也,身家甚至稱不上百萬富翁,台北市中心一戶中古三房華廈還不一定買得起的人如此推崇備至,這箇中道理你我都應該想想,但其實說穿了也沒有多大學問——巴菲特的致富之道只有極少數的天選之人能夠效仿,但就連猴子也可以到證券公司開個戶,什麼也不想地買進 John Bogle 創造的超低成本指數型基金,然後讓全世界所有那些聰明勤勉的企業經理人,幫你滾那顆名叫「複利」的雪球。就連巴菲特自己都在遺囑裡交代,要他的未亡人留下 10% 現金,放在短期政府債券裡支付生活開支,剩下的錢全部投入一支低成本的 S&P 500 指數型基金。「我推薦 Vanguard 的。」

John Bogle 就是這麼樣一個充滿理想色彩的人,但是實踐理想究竟有多麼困難?要實現他的低成本指數型基金概念,需要共同基金公司把原本放進自己口袋的資產管理費,拱手改放到基金投資人的口袋裡;這是個違反人性的零和遊戲,而 Bogle 用一招釜底抽薪的方式,從根本上解決共同基金公司與投資人之間的利益衝突:創造一家真正由基金投資人共同擁有的共同基金公司,這麼一來共同基金公司的口袋,就變成了投資人的口袋。然而要做到這件事,你必須受盡同行各種彷彿看到智障的百般嘲諷,因為只有智障才會自願選擇讓別人成為百萬富翁,而不是讓自己成為億萬富翁;而即使是有足夠智慧看出這種做法偉大之處的人,出於他的既得利益也不會感到高興,他會正色說道「如果你創造出共同化的基金結構,你會毀了這個行業。」被同行訕笑也許只是一時的(雖然這個「一時」有數十年之久),但是自己發不了財只能眼睜睜看著別人發成豬頭,卻是一輩子的,而你必須要堅持不懈地幹下去。

低成本指數型基金並不是 John Bogle 首創,在他之前已經有好幾個前浪死在沙灘上,似乎在在印證資產管理業的百般訕笑。然而如果你以為當他不畏艱險,毅然推出由他主導的低成本指數型基金,這個世界就會為他的擇善固執鼓掌,那你恐怕是好萊塢超級英雄片看得太多了——他正好撞上了股市腰斬的大熊市,克服萬難推出上市的指數型基金,一上場就面臨連續七年的資產淨流出。俗話說有志者事竟成,人們眼裡看到的是「成」,但我看到的是那個「竟」字,那才是你想要實踐任何理想,幾乎沒辦法逃掉的現實——在世界最終還你公道之前,你只能堅持不懈地幹下去。

本書後面大約三分之一的篇幅, John Bogle 回顧了由他一手創立,如今已是資產管理界龐然大物的 Vanguard ,旗下各大指標基金的發展歷程。對於絕大多數的讀者來說,這些跟他們無甚相關的話當年,很容易讀到哈欠連連;不過你若耐著性子聆聽這些流水帳,就可以看到即使是以指數型投資立身聞名的 Vanguard ,他們自己的主動型基金也是績效起起伏伏,明星要長保尊榮不墜是多麼稀罕,以及就連 Bogle 自己尋覓傑出經理人,也是逃不過成天踩地雷的命運。這麼一來你也許就能夠理解,為何 Vanguard 無論涉足什麼領域跟型態的基金,始終緊扣著深深刻在公司基因裡的「低成本」主旋律,因為投資這檔事,就跟那句你不見得聽過,但早晚你會體悟到的老生常談一樣:「績效來來去去,但是成本始終都在。」而在低成本的優勢經年累月,從肉眼不可見的幅度積累到你肉身有感之前,這些一點也不性感的無主題投資工具,會長時間得不到投資大眾的青睞,而你依然只能堅持不懈地幹下去。

《堅持不懈》這本書出版隔一個月, Bogle 就因病去世了,也就是說這本算是他回顧畢生投身資產管理產業的自傳,是在病榻上完稿的,端的是「堅持不懈」。事實上他在本書每一章最後,都是以「堅持不懈」這個小標作結,因為這條實踐理想的漫漫長路,隨時都需要你保持航道,堅持不懈。雖然這本書通常會被歸類為投資理財書籍,不過我在裡頭得到的體悟,遠遠超過投資理財的範疇,而是一種放諸人生各種情境皆準的真理:堅持不懈並不能保證能夠帶來成功,但倘若你信道不篤,隨波逐流,那幾乎是不會成功的保證。

2 則留言:

  1. Salve, sacerdos
    柏格看起來是正派商人啊。不過有件事實在費解,這幾年好萊塢卯勁拍宣教片,如 girl power, race swap 啦。票房已明確反饋觀眾不愛這味,影迷說 get woke, go broke…迪士尼箇中翹楚,然而好萊塢還沒看到轉彎跡象。這些負評下方留言區時不時看到類似言論「這些電影不是拍給觀眾看的,是在衝 ESG 積分」、「都是先鋒和貝萊德在搞鬼,畢竟得向老闆負責」
    難道這些資產管理公司不但取得好萊塢經營權,還拿來打文化戰爭?勢力實在龐大。
    可能也許,一開始他們也只是做生意賺錢,待公司大到一程度總要結交一下 Klaus Schwab 這類龐德反派,然後就歪掉了…我亂猜的

    回覆刪除
    回覆
    1. 伯格後來就逐漸遠離公司決策圈了, Vanguard 也不是以前的 Vanguard 了⋯⋯不過這也不見得不好啦。理想不該打折扣,但總是需要妥協。

      原來那些難看透頂的好萊塢電影,是用來衝 ESG 積分的呀⋯⋯(恍然大悟)第一次聽說,不過蠻合理的,不然哪來那麼多社會正義戰士花錢搬磚頭砸自己的腳,為了錢就說得通了。龐德反派後來也都是為了錢不是嗎?(茶)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