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本以為這會是部爛笑劇,尤其是這導演拍過《魔鬼剋星》 (Ghostbusters) 跟《我家也有貝多芬》 (Beethoven) 。前面那個小時候好像還可以拿來笑一下,後面這部拍到第三集,我在飛機上看了不到十分鐘,就覺得自己好像在平流層暈機了。 Ivan Reitman 真的知道喜劇跟鬧劇的差別在哪裡嗎?
再者,白宮喜劇片這種題材,實在很容易拍出一堆爛梗。動人演說總是看著讀稿機唸出來的,開球儀式捕手都會在屁股後面準備一顆,而你有像是「讓國民對他們所購買的國產車更有信心」這種預算,政府要是民營公司早就倒閉了也不奇怪。當然啦這片拍在 1993 年,所以總統吃窩邊草的花邊當然不是意有所指,不過後來竟然還有人照著演,這大概只會讓你更哭笑不得。老梗之所以為老梗,就是因為狗改不了吃屎吧。(聳肩)
所以我已經準備隨時要把《冒牌總統》轉台轉掉,卻意外地把它從頭到尾看了個完。 Kevin Kline 的演技當然要記頭功,他的舉手投足總是能逗得你忍俊不住,但又非常微妙地在進入爆笑的領域之前見好就收,是我覺得「剛剛好」的那種喜劇詮釋。相較之下,火焰槍猛力女 Sigourney Weaver 雖然也很稱職,但略嫌嚴肅了點,而那位戲份不少的反派白宮幕僚長 Frank Langella 則是有點演過頭了。至於片尾演職員表裡那一大串客串的 himself ,大多是華盛頓特區有頭有臉的人物,不過除了 Oliver Stone 言之鑿鑿地聲稱總統大轉性裡頭一定有陰謀,自婊的味道很好笑以外,你大概得要是個美國政治鄉民,才能看到誰誰誰然後津津樂道。
《冒牌總統》是一部蠻好看的輕喜劇,而我忍不住要去思考,是什麼因素讓我們願意對這部片一些相當明顯的毛病視而不見,看得既開心又覺得有被撫慰到。我覺得是編劇 Gary Ross 有抓到人們對於老是被民主政治許諾的美好生活願景耍著玩的不滿與無奈,希望有人能把他們認為本來就該做好,卻不知為何始終做不好的事情好好做起來,而這個人不必也最好不要是光鮮亮麗的英雄,因為我們對這些檯面上的人物,早就已經失望透了。所以也難怪這部片幾段最感人的片段,都跟市井小民的五斗米有關——一個職業介紹所的無名小卒,發願要為天下人找到一份工作,哇靠,光是聽到就覺得熱血沸騰,感動莫名了,誰還會在乎這個宏遠的目標有多麼不切實際?最起碼他是認真的,不是喊一喊有夢最美,希望相隨(哎呀,我還是說溜嘴了嗎?),然後你也知道這種話聽聽就好。
所以似乎無論你在什麼時代,哪個國家,只要上面的那個人是用投票選出來的,《冒牌總統》都可以讓民眾拿來自我解嘲一番——什麼時候我們也可以有個替身上去幹點正事,那個本人一病不起最好。不過我倒是覺得,與其盼望坐在那些位子上的人有朝一日突然轉性,你不如先問問自己為什麼老是要把那些死性不改的傢伙送上去,然後還期待他們有轉變的一天。《冒牌總統》這種故事跨越古今中外,放諸四海皆準,不正是說明了這套遊戲規則本身就大有問題,而你又憑什麼相信下一個會更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