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1日 星期二

書是怎麼讀到腦袋壞掉的——我讀《後現代主義》 (Postmodernism)

《後現代主義》封面

立緒文化這一系列用漫畫手法,介紹西方思潮與大師的入門書,有一陣子是擺在誠品新書專區做促銷的。我雖然不是無法接受純文字閱讀的網頁世代,不過這個試著用漫畫提高可讀性的出版企劃,也有打動到我——如果你想要對羅蘭巴特或傅柯有點了解,但又不打算「那麼」了解,一本 reader-friendly 的入門書,當然非常符合你的需求。

於是我就選了一個三不五時就會碰到的題目來研讀。但是我愈看愈不禁要問:寫書的人真的知道他在做什麼嗎?

如果你是一個對「後現代」久聞其名卻不知其然的讀者,你會在這本書裡得到什麼?如果你只看前三分之一,並且有耐心把那些古人或作者使用的奇怪辭彙,轉譯成自己能夠理解的近義詞,你大概可以抓到西方思潮一個不變的發展方向:新一代的思想必定是站在反對前一代思想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而這個思想早晚也會被之後的思想批判、否定並予以修正。你會站在「現代」反對二十年前的東西,然而二十年前的東西對於當時的人來說,卻是他們的「現代」,所以你這個反對他們「現代」的「現代」,對他們來說就是「後現代」;換句話說,任何的「現代」跟先前的「現代」比較時,就會是一種「後現代」。

這本書從藝術史的角度來闡述上面這段繞口令,還在一般人可以理解的範圍內,可是一進入後現代理論探討,論述就開始失控亂飆:這個由結構主義、解構主義、語言學、符號學、人類學、後結構主義組成的文字迷宮裡,充滿了未經定義的玄妙名詞,攪得你開始喪失方向感。彷彿是唯恐你真的能夠走出這個知見障迷宮似的,這本書的最後三分之一像是在編纂後現代百科全書,把所有你想得到跟想不到的全一股腦扯進來:優生學、心理學、女性主義、宇宙論、量子論、遺傳學、馬克斯主義、迪士尼樂園、 e 時代、商業廣告、電視文化、電影工業、新時代音樂、虛擬實境,什麼都是後現代,可是完全不解釋為什麼它們是後現代。也許你要通透了整個後現代主義之後,才抓得到後面這段天馬行空的脈絡,問題是如果你真的通透了這門學問,又哪裡需要來讀這本「淺入深出」的入門書?

所以後來我就開始腦補。「任何現成的非藝術物體,如果脫離它原來的脈絡、用途與意義,獨自便可當作藝術來展示」,所以如果有人在大賣場還沒接上水管的展示馬桶裡排泄,就是一種後現代藝術囉?「所見即所得」 (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 是後現代精神的標語,那麼具有預覽列印功能的文書處理軟體,算是一種後現代軟體嗎?這個天馬行空又沒有半點建設性(噢,也許「建設性」這個概念,本身就是被後現代否定的吧)的思路可以無限延伸下去,不過就讓我們停在書中一幅我覺得畫龍點睛,,三個語言學家拿「牛」做為例子的插畫吧:

「指符/所指之間的關係必定是任意的。」
「不然!任意的是指符與被指『事物』之間的關係。」
「在概念(作為事物之替身)的『意義』中你發現不到關連,在概念用於社會實踐上的『使用』中你才發現到關連。」

旁邊畫著一隻牛,頭上浮現一個大大的問號。我們全都是那隻牛。(聳肩)

(最後修訂日期: 2013.01.03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