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9日 星期一

不願意長大的死亡詩——電影《死亡日記》 (The Virgin Suicides) (1999)

《死亡日記》海報

如果你是導演,你要怎麼拍一個少女集體自殺的故事?把自殺塑造成一種從無可奈何的現實裡解脫的方法,大概是最安全,最容易讓人看懂的手法,但如果你從這種純理性的角度出發,這部《死亡日記》八成會被你標示為莫名其妙的大爛片。你可以很輕易地看出那個保守封閉,讓人透不過氣的天主教家庭,有著「把人悶死」的強大潛力,但是光憑這點就要總結這一家姊妹一心求死的動機,擺明了在騙人沒翹過家。「她們為什麼要這樣?我對她們有很多很多的愛啊!」你真的可以不用太在意她們那位偏執透頂,比老修女還嚴峻的老媽,因為我覺得她們最後一起去死,也不是為了給老媽難看。家裡的天主教背景鋪陳,佔電影放映時間不到三分之一,似乎也在暗示你這雖然是個因素,卻不是主因。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另一種比較假掰的拍法:用一堆符號、象徵跟隱喻塞滿鏡頭,然後在一團迷霧中送她們去死。無獨有偶,前一陣子剛好就有一部講少女自殺,「獻給許多年前北一的那兩個女生」的影展片《旅行》,完美地示範這種只有導演才知道在指涉什麼的作品,是怎麼樣讓國片永遠得靠輔導金才拍得出來——找間小旅館架個攝影機,拍兩個女孩親暱而若無其事地服藥上路,到底是想暗示什麼?不管你怎麼編織對她們選擇死亡的想像,幾乎可以說一定錯。不好意思,我剛好有認識事主的朋友,所以我真的很清楚這種電影裡的愛憎情仇,都是在鏡頭後面的人自己在想的。

這真的不是一個容易處理的題材,不過由於導演 Sofia Coppola 非常喜愛 Jeffrey Eugenides 的原著,她真的相當忠實地把原著那團霧裡看花的氛圍給拍了出來。《死亡日記》有一種非常細膩的黑色美麗,即使是一種輕靈縹緲,因而顯得不健康,甚至帶點病懨懨的美,而 Coppola 小姐運用慢動作、近距離特寫跟浮光掠影等等影像技巧之純熟,幾乎看不出這是她的長片導演處女作。她不但相當有說服力地證明她在鏡頭後面的功力遠勝在鏡頭前面(如果 Coppola 這個姓氏沒有讓你想起什麼的話⋯⋯沒錯,你想起來我就不提了 :-p ),也展現出她承繼老爸,風格卻大相逕庭的執導天份。

自殺的不是處女

當然啦,知道這些事情距離讓你看懂這部電影還是很遠。你要看懂聖母像跟十字架的象徵,少女住家外染病凋零樹木的隱喻難度不高,要看懂少女們自殺後鎮上所辦酒會的防毒面具跟綠色雞尾酒象徵什麼,以及那首 70 年代冥河樂團 (Styx) 的代表作〈 Come Sail Away 〉用作插曲的意涵,就沒那麼簡單了;再加上電影的敘事結構一直在過去與現在之間反覆跳接,更加迷惑的你最終往往只能跟故事裡頭,那些長大後依然對這段過往不解的男孩們一樣,只能若無其事地繼續上學、成長、出社會、生活,偶然想起女孩們的明艷不可方物,卻還是想不通她們的選擇為何要如此決絕。 Sofia Coppola 把一半以上的放映時間,放在死亡這件事情以外的種種生活涓滴,似乎是在暗示你要先穿透這層祥和幸福的美國中產階級郊區樣貌,才能觸及燜在壓力鍋下的痛苦、掙扎與頹然。

不過我看著含苞待放、嬌豔欲滴的 Kirsten Dunst ,扮演這個也許是她轉大人之後最亮眼的角色,跟校園頭號帥哥 Josh Hartnett 來段跟少女自殺主題似乎八竿子打不著邊,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凡俗戲碼,我慢慢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你若要探究她們為何自殺,也許你得先從你怎麼看待她們著手。在《死亡日記》裡說故事的是「我們」,一群笨拙魯鈍、徬徨不解,卻又對女孩們的青春垂涎不已的男生,然而難道這不是社會觀看她們的集體意識嗎?當這部電影從我們這些壓根不是當事人的「我們」,去看她們既平凡又不凡的青春之美,如何在父母、朋友、男伴以至於整個社會的互動影響下,綻放出春日花朵般的美麗,然後又如春日花朵般凋謝枯蔽時,難道這不也是一種性靈上的童貞,隨著女主角的初夜給了出去,然後赫然發現怎麼竟是這般景況?這個你看不懂我,我也沒辦法解釋給你聽的困境,就如同電影一開始沒幾分鐘就率先自殺的小妹,跟她的心理醫生一翻兩瞪眼的對話一樣無奈:「你根本還沒長大,哪懂得日子有多不好過?」「醫生,顯然你從沒當過十三歲的小女孩。」

「在社會生存的本質就不適合我們,每日在生活上,都覺得不容易,而經常陷入無法自拔的自暴自棄的境地。」結果最後我還是回到了多年前北一的那兩個女生,留給這個社會不知道算是安慰、抱怨,還是自我解釋的結語。我既不願像片中這些成年的男孩一樣,辛苦而徒勞地去推敲當事人的動機與意念,也不打算偽善地回過頭來檢討這個社會生存的本質出了什麼問題,竟然容不下這些花樣年華的女孩們。但是多虧了這部《死亡日記》,我總算稍微有點體會到她們是在什麼心情下,覺得結束自己的生命是個不得已的選擇,因為雖然這電影從片名到開頭都一直在告訴你出人命了,但其實這是一種誤導,它真正希望的是你能看出隱藏在死亡標題底下的真正主題:童貞是如何對生命產生慾望,又因為失去童貞而死亡。

然後你就可以看出那個誰都說不出或不敢說,但事情向來就是如此的事實:她們自殺不是因為對生命厭膩,而是因為她們不願意長大。

(最後修訂日期: 2013.04.21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