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8月11日 星期五

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整天吵架的日子——電影《 Kiss 情人》 (The Story of Us) (1999)

《 Kiss 情人》劇照

不要管那個不知所云的中文片名的話,這段「我倆的故事」大部分的時候,只會讓你慶幸沒有步入婚姻的明智(或是懊悔步入婚姻的愚昧)。整部片裡充斥著愛情變調的碎唸、抱怨與咆哮,一下子男主角用一百二十分貝的音量大喊「我不是妳第三個小孩!」,一會兒換成女主角一臉絕望地自問「什麼時候一根湯匙變成就只是一根湯匙了?」。怎麼會這樣咧,你以為這是一部浪漫喜劇,才會帶女生來看的。誰想得到十年前拍出《當哈利遇見莎莉》 (When Harry Met Sally) 的同一位導演,摧殘愛情神話竟然這麼毫不手軟?

如果說這部電影是要把「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老話,演到讓你感同身受,它做得還蠻成功的,但卻沒能真正點出愛情變調的關鍵。是養兒育女的辛勞,消磨了搞浪漫的興致?是兩人對生活的想像與期待,婚前婚後不同調?還是那個非常方便,很有說服力,但是說了等於什麼都沒說的分手大絕招「個性不合」?答案是以上皆是,但是迷迷糊糊看到完,你還是不太確定到底是什麼毀了他們的婚姻。唯一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導演把男女主角連同他們各自的父母,一共六個人擺到床上,讓你實際上看到一個人的思想言行,受到他們後面喋喋不休的父母影響有多深。噢,那畫面真是有夠恐怖的,如果你看出了箇中意味的話。

《 Kiss 情人》沒能掌握到婚姻出問題的關鍵,男女主角那些七嘴八舌的朋友也沒什麼幫助。這部電影有一本爛台詞,毀掉了所有的配角,光是聽那些自以為幽默的黃色笑話,以及「屁股跟婚姻一樣只是幻覺,它實際上是大腿上側的延伸」的論調,你就想起身走人了。忍著繼續坐在電影院裡的你,還得承受 Eric Clapton 操刀的主題曲,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地轟炸你的聽覺神經。 Eric Clapton 的音樂當然不差,但是當你連續一個多小時,就只是反覆聆聽同樣一段旋律時,你不禁要想,哇,這大概就是婚姻的感覺吧!有夠膩的。

這就是高額片酬的價值!

《 Kiss 情人》照理說有很多讓人不耐的元素,但你還是能夠耐著性子把它看完,幾乎全靠演員撐場面。向來給人動作片硬漢的印象 Bruce Willis ,乍看之下並不是居家男的理想選擇,但我不得不說,正在跟 Demi Moore 辦離婚的他,入戲程度是一等一的。 Michelle Pfeiffer 雖然似乎不太會挑片子演,以致於她一直沒有一部屬於自己的大作,但她實在是個很會演戲的演員。她強顏歡笑時,你沈浸在她的迷人風采裡;當她不必再故作歡欣時,你就真的會看到喜悅的光芒,從她漂亮有神的眼眸裡褪去,換上一層淡淡的、疲憊呆滯的眼神。我原先並不覺得這兩位明星的組合有多搭嘎,但是讓他們演一對結褵十五年,同床異夢的怨偶,似乎歪打正著,莫名其妙地有說服力。

然後你當然不會忘記, Michelle Pfeiffer 在電影結束前五分鐘,那段火力全開,催淚無比的獨白。關於兩個人共同生活的種種酸甜苦辣,對於彼此習慣的了然於心,以及雖然有許多摩擦,卻說什麼也不願就這麼放諸流水的不捨,精準地在每一顆曾經與某人過從甚密的心裡頭,產生泫然欲淚的共鳴。換一個稍微不夠力的演員,同樣的戲很可能就會變成假惺惺的造作了,你還非得要 Michelle Pfeiffer 這種等級的演員,才能把戲演到觀眾心坎裡去。

但是在我把抄好的筆記收起來之後,我忍不住想,是什麼原因讓我沒有跟著在電影院裡噴淚呢?我想是因為鄉愿。如果你曾經身處在不得不用這種放大絕的告白,以挽回怎麼看都已經沒有救的感情的情況,你就會很清楚地知道,這就像是救回腦死病人的一條命,換來的只是一個空軀殼。積重難返的婚姻,就像這部電影先前有一段鋪陳的一樣,短暫分開幾個星期,距離的美感大概足夠讓當事人氣氛愉悅地共進一頓晚餐,然後在他們以為事情有所好轉的錯覺中,馬上掉進似曾相識的吵架輪迴裡。一段聲淚俱下的真情告白,當然可以讓一家人歡欣鼓舞地開車去享受中國菜大餐,但我很想看看幾個星期以後,他們要怎麼協調那些讓他們再也無法忍受彼此的種種。

當然囉,人家是不會拍給你看的,因為這電影在 IMDb 網站的分類裡,畢竟還是一部「浪漫喜劇」,而你只要有談感情談到那種深度過,你一定知道放大絕能夠挽救的,只有「我能做的都做了」的心情而已。這就是鄉愿,而鄉愿是天底下最沒有用的東西之一。《 Kiss 情人》絕對可以讓感情不好的怨偶們心有戚戚焉,卻半點救贖也沒辦法帶給你。

(最後修訂日期: 2011.03.11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