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乎是半個世紀前的電影了。聽起來好恐怖呀。
雖然我現在看 Bond 電影,是看一部笑一部,但是這個系列電影能夠拍到幾乎跟 Air Jordan 出的代數一樣多,實在是不簡單,值得來朝聖一下。《第七號情報員》除了故事發生的場景,限定在「牙買加小旅行」,不像後來全世界跑透透以外,幾乎所有 Bond 電影的招牌元素,都已經一次到齊: "Bond, James Bond" 的自介語,「搖,不要拌」的馬丁尼,接任務不忘跟秘書打情罵俏,出門到處跟各位 Bond Girl 打炮,交通工具坐一部壞一部,擺平了壞人一定要講句大便話,壞蛋總部大爆炸,最後在逃生工具上就地溫存。噢,當然還有那些怪怪的冷笑料。
跟後來的徒子徒孫相較之下,《第七號情報員》有種很明顯的寒酸感,而且那並不單是年代久遠的緣故——當初為了要省錢,拍片預算「只有」一百萬美元,以當初拍攝商業片的標準來看,並不算是銀彈充裕。但是奇妙的是,這並沒有讓它明顯比其他的 Bond 電影來得沒看頭。奇怪,我還以為看 Bond 電影就是看噱頭跟美女的,原來再怎麼浮面的東西,也是有內涵的差別。當然這也可能是 Sean Connery 加持的效果,這老頭年輕起來有一股古典的帥勁,雖然我比較喜歡他老頭的模樣。 :-p
《第七號情報員》在人類文化史上最顯著的意義,大概是從海裡冒出來的白色比基尼女神,奠定了從此往後幾十年的泳裝美學基礎,並且建立起 36-24-36 的性感三圍標準。有些人把這件白色比基尼喻為六〇年代性別革命的象徵之一,而穿上她的 Ursula Andress 更說這件比基尼讓她星運亨通,從此在財務上得以自食其力。是啊,在那個女權才剛開始抬頭的年代,身體的裸露確實是掙脫束縛的一種表達。只是我不禁要想,現在那些穿著比基尼,在各種沒有必要、不合時宜的場合裸露的女生,真的就比她們祖母那一輩要來得自由嗎?尤其當你想到這股比基尼風潮的濫觴,竟然是由 Bond 電影引領起來的時候。上帝嘲弄社會運動的幽默感,有時候實在是很讓人莞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