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

你不知道的學長神話——電視劇《敗犬女王》

《敗犬女王》宣傳海報

雖然我跟楊謹華認識得比較久,不過會想追這部《敗犬女王》,主要的原因是當年曾經風靡一時的「學長熱」——到底是什麼樣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男二,一登場就喧賓奪主個十足十,成為上百萬收視女性的夢幻對象?表面上看來不難理解:溫昇豪詮釋下的「學長」,實在是太符合一般女性開出的理想男友條件:比女生年長一點,成熟穩重,溫柔體貼,包容女生的一切缺點,有頭腦有才華又上進。但是我還隱約記得,當年還沒看過這部戲的我,要人家介紹一下學長何許人也,她們用的幾乎總是一個我方才刻意沒有提到的形容詞——「專情學長」。聽這些女生讚揚學長專情的話,你會以為做為一個理想的男友,其他的項目固然有加分,但是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專情;只要你成功塑造出一個深情款款的形象,你也可以做一個眾女性芳心可可的「學長」。

你當然不需要我告訴你,光是深情款款絕對是不夠的,不然對你一往情深的男人那麼多,為什麼你只覺得他們噁心、變態、煩死了怎麼還來啊⋯⋯但是當我看到誤會解開的單無雙跳下水,跟專情的學長緊緊抱在一起的那一瞬間,我腦中第一個念頭卻是相當地煞風景:要是今天宋允浩一條腿就此廢了,這些年過得落魄潦倒,但是因為他對單無雙非常專情,想盡辦法瘸著一條腿回到台灣來,你還會覺得學長迷死人了嗎?這樣的宋允浩一樣比女生年長一點,一樣成熟穩重,一樣溫柔體貼,一樣願意包容女生的一切缺點,頭腦才華上進心半點不缺唷,然後又深情款款一往情深⋯⋯

說什麼專情都是屁啦,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敗犬女王》劇照

這些許多女生內心赤裸的愛情盤算,說起來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對,不過要女生坦誠這點,彷彿逼她們素顏見人似地難以接受。《敗犬女王》用了一個非常浪漫的概念,來為學長功成名就的愛情市場競爭優勢進行包裝:夢想。宋允浩在攝影展的媒體見面會,講的全都是夢想;單無雙在冰淇淋店療傷止痛,跟盧卡斯傾訴的也都是夢想。宋允浩的夢想實現了,單無雙的夢想則因為宋允浩要實現他的夢想而落空,他真是個該死的混蛋;但是一聽到「你忘了我的夢想嗎?北極熊、泡麵⋯⋯單無雙。」「這六年來,支持我走下去的動力就是你」,這個該死的混蛋突然又搖身一變,成為真正的男子漢。這個男人因為夢想而偉大,他的夢想是因為有你,他要與你共同擁有這份夢想,而夢想不過是尚未實現的功名成就⋯⋯《敗犬女王》當然很聰明地把最後一句省略不提(但是當宋允浩單獨面對盧卡斯時,你會發現他經常毫不掩飾地猛打這一點),你也非常配合地不把這層包裝點破。

要感覺還是資源?

看透了這股「學長熱」的愛情迷障,我們才能回頭來看單無雙那些莫名的打擺子是怎麼一回事——她壓根不是什麼女王,只是個外強中乾,打從心底渴望愛情的小女人罷了。真正的女王要的是男寵,她卻要一個各方面都比她優秀的「真男人」,她才能俯首稱臣當個小女友;真正的女王快樂不假外求,她卻除了吃冰淇淋跟片尾的微電影以外,生活裡沒有愛情滋潤就要枯萎了;真正的女王不會希罕旁人的眼光,她卻每每在窘迫時需要王子來拯救她,即使這個王子騎的往往不是白馬而是野狼 125 。楊謹華把那個心底對愛情仍有憧憬的都會輕熟女心理,拿捏得十分精準,幾場洩露心事的哭戲都演得相當有感染力;也多虧了她非常貼切的詮釋,我們才能夠在戲劇處理有不少漏洞的情況下,還能夠找到一些切入點來討論。

《敗犬女王》最大的懸念在於:學長的優勢如此明顯,為什麼劇本還是那麼執拗地要把單無雙跟盧卡斯寫在一起?因為這整個故事是基於一個愛情信念發展出來的,無論單無雙自己是怎麼想的,最終都要回到這個信念上:在愛情裡,感覺比條件來得重要。這個劇本想要營造的,其實是單無雙跟盧卡斯有火花,跟學長卻找不回當年的感覺;這確實是許多真實愛情的寫照,只是不知何故沒有演得很有說服力。然而一旦你接受了這個愛情信念,學長再怎麼樣是你理所當然不容錯過的選擇,你也要對那顆衝動、無理、盲目又炫耀的小草莓念念不忘,因為學長再強大也就是那樣了,小草莓卻有無限大的可能性。這也是為什麼單無雙老是要把差八歲掛在嘴邊:她必須要不斷提醒觀眾,感覺的火花可以勝過條件的懸殊,這就是《敗犬女王》這齣戲的中心思想。

《敗犬女王》劇照

但是你會看到即使編劇想要信奉這樣的愛情信念,他們處理這個八歲的差距卻很心虛——盧卡斯那句算是很破題的「差八歲從來就不是我的問題」,怎麼是背對著單無雙軟趴趴地講出來呢?他要宣告「八歲的差距我們可以一起彌補啊」,為什麼非得要在他把單無雙從同學會的炫耀幸福砲火中拯救出來時才能說呢?恐怕是因為連編劇都不太能說服自己,「想要單純簡單地在一起,不行嗎?」這就是為什麼送走了看清楚這份感情裡「有條件沒感覺」,主動棄權退賽的學長,緊接著「有感覺沒條件」的小草莓就要開始奮發向上,展現他日後前程不可限量的潛力——差八歲從來就不是談感情的問題,但是差八歲的生活條件永遠是個問題。

結果《敗犬女王》表面上選了有別於傳統偶像劇的熟女角色來發揮,號稱要突破傳統偶像劇一定要結婚才算幸福美滿的公式,骨子裡吹捧的卻是傳統得不得了的「愛情火花教」:誰能擦出心動的火花,誰就是愛情裡的贏家。某方面來說這齣宣揚感覺至上的偶像劇失敗得要命,它不小心塑造出一個理應敗在愛情火花之下的「學長」,讓觀眾不得不面對信教信得不夠堅定的真相;另一方面這齣戲又相當成功地證明了火花在愛情故事裡有多麼好用,不然怎麼學長一出場大家就忙著選邊站,然後看今天輪到誰跟觀眾擦火花,大家就跟著變心到哪邊去,一整個有夠沒原則的。

這就是為什麼即使《敗犬女王》所有搞笑的橋段都太過戲謔,幾乎所有的支線都沒有支撐力,該鋪陳該交代該刻畫的地方往往在快要搔到癢處時就轉台,我還是覺得我們可以從這齣戲裡頭看出一點東西——只是你要看的地方不是這齣戲本身,而是那些被這齣戲牽動著情緒走的人,他們的內心究竟相信著什麼。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