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

人性向善大戰宋明理學——我讀《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

《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封面

在論孟老莊易這五本先秦經典裡,「普及率」最高的自然是當學生的時候,多多少少會唸到一點的《論語》;然而諷刺的是或許正因為如此,《論語》也是這五本經典中,最容易被人瞧不起的。這也難怪,易理鴨子聽雷,老子高深莫測,莊子聰明絕頂,孟子氣勢逼人,沒一個好惹的;就只有旁邊那個溫良恭儉讓的老先生,老是叫你克己復禮,事君盡禮,一下子說什麼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一下子又要你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迂腐八股的聽了就煩。五四運動都已經是近百年前的事了,然而那股「打倒孔家店,才是真英雄」的風潮,似乎從來沒有退過流行。

我當年當學生的時候,倒是沒有那種批孔才跟得上時代的想法,那時候不喜歡讀《論語》,單純就是覺得枯燥乏味,沒事就給你來個已矣乎啊也已矣,默書漏個字扣一分,不用說國文每個學期也得要補考。反而是後來離開了學校,做了一些事情,接觸到一些人,見到一些現象,耳聞一些故事,才三不五時地感覺到孔老夫子怎麼這麼厲害,三言兩語把人性講得那麼透徹。要戰就戰個大條的,拿那句被天下小人跟女子罵盡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來說吧,現在有誰敢大剌剌地站出來說這話說得真好,回家老婆第一個要他跪算盤。但為什麼那些對這句話氣得蹦蹦跳的女子,從來就不提這句話的後半段呢?「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翻開傅佩榮老師的白話翻譯:「與他們親近,他們就無禮;對他們疏遠,他們就抱怨。」你能說不是這個樣子嗎?!等你把這些壞習性修掉了,再來跟我說你覺得孔子是個歧視女性的大沙豬,不過我現在就可以告訴你:每一個我認識把這些毛病修掉的女子,她們都覺得孔子這話說得實在是太中肯。

話說回來,雖然《論語》裡面有很多人情世故,你真的需要有點人生歷練,才能漸漸體會孔子在說的究竟是什麼,不過小時候《論語》怎麼讀都覺得難以下嚥,恐怕是被捧著《四書集注》的國文老師把胃口搞壞的緣故。先前在讀《老子》時,我曾經以「國文老師沒做好的工作」來描述傅老師的著作用途,不過以中國文化基本教材選的是論孟學庸而不是老莊來說,這句標語其實更適合用在這本《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上頭。傅老師一如往常,還是用他西方哲學訓練的詮釋學方法,來對《論語》的一字一句推敲琶梳;不過方法論雖然是西方的,讀起來卻不會有穿著儒袍講西哲的味道,因為孔子的思想本身就相當完整,以經解經彼此印證的資料綽綽有餘,不太需要旁徴別家的說法作為補充。

在了解傅老師是用什麼角度解讀《論語》之後,你就可以用這本書做為課本,把以前當學生時就該做過的功課,重新(或是第一次)做過一遍。這跟中文系科班奉為正宗的程朱解讀,自然會有許多出入,有些地方是言之相當成理的「勘誤」,譬如說「無友不如己者」怎麼可能是說「沒有不如我的朋友」,「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當然也不是說「太笨的人就不要跟他講經說道」,你對這些怎麼聽怎麼怪的宋儒解法要有質疑;有些地方即使原本說得通,但是稍微講究一點的話,理解上也會有更深的體悟,比方說「至於犬馬皆能有養」是把父母還是子女比喻為犬馬是有差的,「子不語」跟「子罕言」的差異性也要留意。當然也有少數各家註解都沒有理想說法的地方,比方說跟下文連接起來始終不好解讀的「賢賢易色」,以及天外飛來一「耳」的那個「六十耳順」,作者會有他自己一個相當合理的說法,你如果覺得有理自然也可以參考。

傅老師這本近七百頁的論語解讀,做為自學論語的讀本已經相當好用,不過如果你有注意到某些相當根本性的「重新解讀」,你就知道人家浸淫儒學幾十年,不惜「當仁不讓於師」的見解,才是真正有爆炸性的思想解讀。傅佩榮老師對於孔孟之道的理解是「人性向善」,這跟千年以來宋明理學主張的「人性本善」,有著天差地遠的區隔;從這個對於人性見解上的根本歧異著眼,整本《論語》彷彿變成了另一本書,讀來心得況味全然不同。你很難想像「克己復禮為仁」,只要有一字理解之差,整個思想方向可以有一百八十度的大反轉;「隨心所欲不踰矩」的境界,也會因為你對於「心」的基本理解不同,而有兩種本質上完全對立的信念。你當然有選擇是否要接受這套見解,以及要接受到什麼程度的自由,不過我可以跟你小小分享一下我的感想:這比那些之乎者也講了半天,你還是不知道要怎麼樣修道養德的心性之說,來得踏實多了。

一如往常,這本書當然不是什麼解讀論語的終極攻略本。有些生活經驗是你很豐富而作者欠缺的,你就會發現作者在這些條目上講得不甚到位;讀到中後段不免會有種跳針感,好像來來去去就是那幾套論述。不過這些瑕不掩瑜的小缺點,不應該阻礙你以一個嶄新的角度,重新接觸這本小時候就該熟讀的經典的機會——或是如果你跟我一樣,小時候壓根不算是有好好讀過的話,這是你「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的好開始。 :-)

4 則留言:

  1. 看了你粗體字標記段落,或許譚家哲《論語平解》可互相發明。

    回覆刪除
  2. 我已屆55之年,如今無論是論語或易經等經典,每每都能讓我讚嘆不已並喜愛閱讀參照,在年少時如能熟讀並認真體會,並實踐於日常生活中,肯定會有更好的生命光景。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個人的感受,比較像是幫人看開生活的各種不順遂。也許古聖先賢早就發覺,人生一點都不容易了吧!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