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9日 星期三

一起來當個食利者吧——我讀《富爸爸,窮爸爸》 (Rich Dad, Poor Dad)

《富爸爸,窮爸爸》封面

最近需要研究一下錢這種東西,而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在我剛出社會的那幾年,聽到耳朵快長繭的所謂「富爸爸」投資術。任何會蔚為風潮的事物,都有它自己的某種道理,不過台灣人其實不太會去欣賞層次很高的東西(你什麼時候聽過論孟老莊成為社會顯學了?);所以如果想知道那些想發財的人,一般來說會被什麼樣輕鬆致富的想像所誘惑,花點功夫研究一下他們經常掛在嘴邊的富爸爸,大概也就八九不離十了。

於是我去跟人借了這本書來研究。雖然不願意花點小錢買書學習是典型的窮人思維,不過這個「想辦法去找個無本生意來做」的模式,正是《富爸爸,窮爸爸》實際上教給你的第一個致富實例;然而在這之前,你得要先爬過大約五十頁的鋪陳,告訴你作者的富老北(台語)跟窮老北(台語),他們的人生觀跟看事情的角度如何地南轅北轍,以及他去找富老北學習發財的奧義時,他是怎麼樣先經過被剝削的洗禮,然後對於工作的觀念(注意是工作,不是錢)遭到顛覆性的挑戰。平心而論,這段故事說得挺精彩的,也不是沒有它的道理,然而我卻看到了作者藏在字裡行間,充滿誘導性卻又裝作若無其事的暗示:你是在窮人跟富人的觀念之間做對比跟選擇,你的選擇將決定你的一生,你只能接受或是拒絕,而機會稍縱即逝。接受或是拒絕⋯⋯

這本書還沒有進入正題呢,我已經開始不喜歡這個傢伙了。

不喜歡歸不喜歡,富老北還是有講出某些關於金錢(注意是金錢,不是財富)的真知灼見。富老北的富老北(我習慣叫他富阿公)教給他的致富 Rule No. 1 非常簡單:搞清楚資產跟負債的差別——資產是把錢放到你口袋裡的東西,負債則是把錢從你口袋裡拿走的東西——然後盡可能地弄些資產來。只要你把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想通了,你就可以把許多人一輩子搞不懂的損益表跟資產負債表連結起來,並且發現為什麼你跟你那些苦哈哈的 22K 朋友,無論怎麼努力工作就是沒錢——因為我們老是把已經賺沒多少的錢,先拿去買些自以為是資產的負債,其中最大的一筆就是夢寐以求的自住房。

這個概念在《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裡,只用短短五頁就講完了,整本書其他的篇幅,都在發揚這五頁的內容。不過如果你還有興趣多知道一點的話,富老北還會告訴你另外一個為什麼你不玩這個金錢遊戲,一定沒辦法有錢的原因:政府會用累進稅率來搶高所得的人的錢,但結果只會搶到努力工作的中產階級。富老北說在美國,一個正常的上班族從一月到五月中旬,都在為政府打工(也就是稅率 37.5% 的意思);窮老北對此從不反抗,而富老北也不反抗,但他會用「公司」這個奇怪的設計,防止政府來搶自己的錢,而這正是有錢人之所以會有錢的最大秘密。

這樣差不多已經把這本發財名著的精華講完了。我可以很誠心地把這本書推薦給不想繼續沒錢下去的人,因為富老北確實在個人理財觀念的層面上,把一個人為什麼會沒錢的道理,剖析得十分深刻。但是如果你想發財,你要看這本書會把你帶到哪裡去,或者說你要看富老北他自己走到了哪裡去:作者叫你不要買會成為負債的自住房,他卻靠著買賣房地產的所得利差,以及成為某種包租公致富,你以為他的不動產是賣給誰跟租給誰?這個發財公式裡頭隱藏著一個體制性的大問題,而我認為富老北下意識地說溜了嘴:窮人對這個剝削他們的體制從來不反抗,有錢人也不反抗,但他們會在這個體制裡找到一個比較不會被剝削的位置,順便分一杯羹。這本書最響亮的口號是「有錢人不為錢工作」 (The rich don't work for money) ,而你要懂得自己翻譯:我不想工作,可是我要錢。我還真的認識一些有錢人不是為了錢在工作,但是羅伯特.清崎並不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