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9日 星期二

先不提過去三年報酬了,你知道過去三百年風險嗎?——我讀《投資金律》 (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

《投資金律》封面

開宗明義,什麼是「投資的四大支柱」? William Bernstein 認為是投資理論、投資歷史、投資心理、以及投資產業。從書中分配給後面三個主題的篇幅加起來,還沒有第一個來得多這個事實,很容易看出投資理論還是最重要的基礎;但是倘若你疏於關照後面那三個主題,你滿腦子漂亮的投資理論非但很難落實,而且往往就在你開戶下單的那一瞬間,連同原本應該屬於你的報酬,一起被拋到九霄雲外去。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的投資理財書籍只講第一部分(呃,好吧,其實大多數的投資理財書籍連這個都不講),作者卻加上另外三根支柱,希望這樣能夠撐住你既貪婪又卑微的投資人性。

Bernstein 談論投資理論,跟其他大師的見解當然不可能有什麼天差地遠,不過還是可以補上一些你先前沒想到的盲點。比方說我們又看到了 Jeremy Siegel 那張一目了然的累積報酬對數圖,但這回你要換另一個角度來看它:它沒有考慮到你會提領、你要付佣金、你得繳稅,以及你要在兩百年前就勇敢投資開國還不到三十年,前途未卜又有著各種缺陷的美國股市。你也會再度看到很熟悉的投資股票 30 年報酬移動平均長條圖,通常這張圖都被用來說明,長期投資股票「風險較低」甚至「不會賠錢」,但是 Bernstein 卻提醒你,投資股票 30 年固然穩賺,但有人賺到爆表有人只賺到一眯眯,而你總是只想到賺到爆表的那種可能性。這些都是投資的風險,而歷史紀錄的真正價值,是用來衡量風險而不是報酬——這說不定是《投資金律》這本書,最值錢的一句話。

我們怎麼樣具體地衡量風險?用利率。利率是崇尚用數學捕捉投資核心的 Bernstein ,建構投資理論最重要的著眼點,因為它反映了報酬與風險一體兩面的本質:一般人只看到高利率產生高利息,因而代表高報酬的那一面,而很少想到高利率的另一面就是高折現率,同時也意味著高風險。作者為讀者介紹了 Irving Fisher 留給投資人的珍貴禮物「股利折現模型」,以及為什麼雖然你很難用這個模型算出真正的合理股價,卻還是值得每個投資人花些功夫好生研究——道者反之動,你可以把這個理解證券價格的直覺方法反過來用,檢驗你現在看到的股價有多麼不合理,並且藉此導出被 John Bogle 稱之為「金融市場萬有引力」的定律市場報酬等於現在的股利殖利率加上股利成長率,任何偏離這個數字的趨勢,早晚一定會被拉回來。這跟砸到牛頓的蘋果一樣,是財務投資這個領域裡顛簸不破的真理,但你會發現幾乎所有你認識有在投資股票的朋友,似乎都覺得某些他們選中的蘋果會飛上天。

所以在這個低利率、高股價的時代,我們要怎樣獲得殷殷盼望的高報酬? Bernstein 提出三種可能性:企業獲利提升以追上股息成長率(但是你很難期待整個市場都是會飛上天的「蘋果」),市場擴大投機以繼續哄抬本益比(有沒有比我更蠢的蠢蛋?),或是等崩盤後因為分母變小而自然拉高的股利率,長期下來幫你轉虧為盈。這三種情境不斷在這幾百年來的金融市場裡循環播放,這也就是《投資金律》這本書特闢專章談論投資歷史的原因——這些遠古軼事看似有些扯遠了,也不知道怎麼樣直接拿來用,但是能夠幫助你在緊要關頭不會賠到當田賣祖的,就是這些透過閱讀歷史培養出來的底藴。

透過威尼斯公債的歷史,你會體悟到人人掛在嘴邊的買低賣高,事到臨頭在心理上有多麼困難。見證了歷史上幾波對人類文明確實大有助益的「當紅產業新浪潮」,你會發現嚴格來說,只有 IPO 才算得上真正的投資活動,而這種真正的投資卻往往給你慘不忍睹的投資報酬。然後你就有機會看透,市場上那些此起彼落的泡沫,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願景,市場上很容易借到錢,而那些還記得上一次泡沫有多慘烈,從中學到如何評估股票合理價格的人,都死得差不多了,換上他們沒有歷史記憶的子女再犯一次蠢。太陽底下真的沒有新鮮事——只有你還沒讀到的歷史。

相較於理論與歷史的部分,《投資金律》在心理跟產業這兩塊,我認為並不是我看過寫得最好的。 Bernstein 確實花了一些功夫,列舉會造成不必要投資損失的愚行,說得算是清楚明白,但是並沒有寫出「對對對我真的會這樣」的警惕感——他最拿手的理性論述,在這裡反而成為一種無法訴諸共感的障礙。相對地他在評論只要你進行投資活動,就不得不與之打交道的金融產業時,又帶著過於明顯的敵意與戒心——即使對待金融業那些跟你玩零和遊戲的傢伙,這樣的態度恐怕也只是剛剛好。作者在最後一個篇章,詳盡地實作規劃了幾套資產配置範本,雖然過多美國人限定的設計,導致我們無法直接抓一個範本拿來套用,不過那個規劃的思路還是很值得參考——算一算什麼樣的退休金提撥率能夠讓你撐到蒙主寵召的那一天,挑選最合適的投資標的組合出你的資產配置,並且在任何時候都把來搶錢的國稅局納入考量。

相較於第一本數學並不算特別困難,但已經多到讓人昏昏欲睡的《智慧型資產配置》 (The Intelligent Asset Allocator) ,《投資金律》是 Bernstein 嘗試貼近大眾閱讀市場,相當成功的親民著作。不過如果你的包包放不下 18 開這個有點尷尬的尺寸的話,作者後來有一本不見得有講得更清楚透徹,但顯然更為好讀又便於攜帶的《投資人宣言》 (The Investor's Manifesto) ,把《投資金律》的內容精煉成更容易閱讀的文體。投資大師在寫出他們個人的傳世經典之後,好像都會想要再出一本精華濃縮版,也許是因為他們真的很希望,在這個人人被迫成為基金經理人的投資年代裡,至少有一本書能夠讓你安全下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