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日 星期日

其實應該叫「有腦的資產配置」——我讀《智慧型資產配置》 (The Intelligent Asset Allocator)

《智慧型資產配置》封面

除了隨機漫步效率市場基金經理人比猴子還差的投資績效,以及指數化投資的根本優勢,這些你在其他投資經典上都已經看過,而且談得更為精彩深入的概念之外,《智慧型資產配置》這本書真正的精髓一如其名,在於接受了這些大多數投資人都不想接受的投資信念之後,你如何建立一個能夠落實這些投資信念的資產配置。因為這個主題需要一些正確的投資信念做基礎,所以我把這本書定位為中階程度——它不是難在那些讓人發暈的統計學術語,而是難在一個沒有正確投資信念的人,打從一開始就不會明白,作者為什麼要做這些讓人發暈的數學計算,最後的結果就是有看沒有懂,有懂沒有用。

雖說這本書不太適合做為投資入門,我自己倒是覺得 William Bernstein 化繁為簡的功力相當了得,他只用一個簡單的「佛瑞德叔叔的擲銅板遊戲」例子,就一語道破了資產配置最核心的奧祕:它可以讓投資的預期報酬增加,同時減少風險。當你搞懂了這個擲銅板遊戲的運作機制之後(牽涉的數學真的不難,只需要最基本的期望值概念,連我都看得懂),再去看現實生活裡的資產,你就能夠明白,為什麼在你最貪婪 all-in 的股票裡,只要搭配少量的債券,減少一點點的報酬,就能大量減低你最討厭的風險;更神奇的是,如果你在最膽小的 100% 債券裡,加進一點點的股票,就會出現報酬增加,而「竟然」同時降低風險的詭異結果。這兩個極端充分說明了資產配置的力量,然而絕大多數的投資人腦袋裡卻沒有這個概念,無怪乎成天在股市裡殺進殺出,或是被殺怕了放話說再也不碰股票的人,在金錢遊戲裡最後幾乎總是失敗收場。

如果你看懂了上一段在說什麼,你很自然地會想要問:那怎樣才算是最佳的資產配置?《智慧型資產配置》同樣用很紮實的數學推導,歸納出非常實際的結論:只要是「低相關」的資產,加入一點點就會很有幫助;如果你不知道到底要加入多少才算剛剛好,乾脆直接二一添作五,均分配置下去,其實也不會距離最佳的資產配置太遠,不需要抓到十分精準。這個觀念幫我省了不少功夫,因為我想大多數人可能會跟我一樣,透過閱讀學到了一些資產配置的觀念之後,就像個煉金術士般地,用上各種瑣碎的資產類別,試著調製出天下無敵的黃金比例,最後發現其實跟最傻瓜的保肝丸相比,績效也就差那麼一眯眯而已,而且還不保證是正的一眯眯,大把時間還不如拿去睡覺卡實在。不管怎樣,千萬不要有按照歷史資料計算,就能夠「事先」算出最佳資產配置的錯覺,那幾乎可以確定是投資災難的配方——拿個超有學問的 MVO 優化器,每隔五年追逐一次最佳配置,你就會得到跟無腦均分法相比,慘絕人寰的腰斬長期報酬。

所以透過合理的資產配置,你可以期待拿到什麼水準的投資報酬? Bernstein 幫懶惰的讀者整理出幾種主要資產的歷史年化報酬率,以及你下意識不想搞得很清楚的單年度報酬資料;你如果確實有對這幾張圖表花點時間去參,不難看出這就是你的理財專員,總是「忘了」跟你強調的風險概念——即使是長期投資,也有要賠錢賠很久的可能性,以及賺的始終比你躲過大空頭的同學來的少的可能性,這才是真正的風險所在。有了這份對風險的真實認識之後,剩下的工作就簡單多了:把各種資產配置的預期報酬跟風險列出來,選擇那個你在財務上以及心理上,真正能夠承受的最大風險,然後你「應該」就能得到你應得的長期報酬。

《智慧型資產配置》講述的概念,我認為很適合已經採用資產配置的方法,進行投資一段時間的人,拿來檢視你的投資組合,有沒有不小心犯了什麼低級失誤。有點諷刺的是,要看懂《智慧型資產配置》這本書,你確實需要一些智慧,但是看懂了之後,你反而不需要多大的智慧,也能夠做透過簡單的資產配置,得到比大多數的聰明人來得優渥的投資報酬。投資理財真的很簡單,但從來就不容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