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5日 星期六

只要不輸,早晚會贏——我讀《擺脫永遠的輸家》 (Winning the Loser's Game)

《擺脫永遠的輸家》封面

如果有什麼光是書名,就一語道破要旨的書,《擺脫永遠的輸家》就是了。

首先你要先搞懂「輸家的遊戲」是什麼意思——只要你聽誰用過「輸家遊戲」這個詞,不是源自於這本書,我幾乎可以保證他們講的完全是兩碼子事。作者 Charles D. Ellis 借用網球比賽的例子,指出贏家遊戲跟輸家遊戲之間的重大差別:贏家遊戲是兩個職業球員對打,你要打得夠高明才能贏得分數,而輸家遊戲則是兩個業餘球員對打,能贏通常是因為對手失誤比你更多。

投資在很久以前曾經是贏家遊戲,但現在已經變成了輸家遊戲。你多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和對手相比,你到底有多行;而在金融市場根本是一堆法人跟投機客在互相賣來賣去的現在,你再怎麼行都不會比他們行,挑戰擦邊球希望能勝過他們,只會老是把球打出界,最後輸掉比賽。在金融市場上,最典型的「擦邊球」嘗試,就是波段操作跟選股;遺憾的是這樣做通常行不通,因為前者根本做不到,而後者也很難賺到錢。這是所有主動投資的根本問題:任何獲利的機會,都得靠別人犯錯,而你覺得大家都一起犯蠢,只有你腦袋清楚的機率有多少?

呃,我認識的每個有在買股票的人,好像都認為這個機率是趨近於 100% 。

所以你在一場輸家遊戲裡,就得用輸家遊戲的玩法——也就是與其老想打出擦邊球卻老是打出界,你應該反過來力求不要失誤就好,然後靜靜地等待你的對手犯錯失分,最後你就會莫名其妙地贏得比賽。在投資這場輸家遊戲裡,「不要失誤」的同義詞就是「管理風險」;當你發現有些名叫市場風險或系統風險的風險,是你只要想得到報酬就絕對無法避免的,而其他那些選擇類股或個股所產生的額外風險,因為可以消除而不會讓你得到報酬時,為什麼你應該要把主要的投資額度,放在全市場的指數型基金,道理就不證自明了。

這本書最重要的觀念跟精髓雖然已經講完了,不過對於被動型投資經典,幾乎快要拜讀完畢的我來說,《擺脫永遠的輸家》最特殊的篇章,反而是在於它探討投資人跟經理人權責分工的這一塊。雖然被動型投資在實務上,選擇經理人的重要性遠不如主動型投資,但是那個原則基本上並沒有差別:我們不能期待經理人知道我們需要的是什麼,這個工作必須要自己來。一旦你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以投資來說,就是知道自己願意承擔多少風險,去換取你想要得到的報酬,但是幾乎所有的投資人都沒認真想過這個問題——你就有一個相當明確的標準,讓你能夠挑出符合你需求的經理人,包括知道他會採用什麼投資策略,在什麼時候著手進行,並且最重要的,知道他為什麼有信心,認為這些行動會管用。

操作投資組合是經理人的責任,但是選擇採用這種投資政策,卻是投資人的責任。如果你跟絕大多數的投資人一樣,把這兩種責任混為一談,一股腦全部丟給你覺得應該要幫你賺大錢的理專去處理的話,你現在看到這段話,臉上應該也會浮現會心一笑,只不過是苦笑——把責無旁貸的事情,交給不負責任的人,從來就不會有好下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