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7日 星期一

柏格打造的財務自由之屋——我讀《共同基金投資新思維》 (The House That Bogle Built)

《共同基金投資新思維》封面

什麼是「共同基金投資新思維」?與其說一些每個女生都覺得無聊(好吧,其實每個男生也是)的投資原理,講一個真人真事的故事更傳神。有個基金公司執行長到紐約最豪華的 Plaza Hotel ,指明要最便宜的房間。櫃檯告訴他最便宜的「經濟型」單人房,一晚「只」要 230 美元,如果是團體可以拿到八折優惠價。「不可能!我絕對不可能為一個房間花這麼多錢。我來這裡 15 年了,一直都住最便宜的房間,一晚不會超過 100 美元。我現在就要一間這個價格的房間。」

櫃檯提供了一些選項,每個都被他打槍。最後已經被搞到火大的櫃檯,說有一間沒窗戶的小房間,是掃具間改裝的,既沒窗戶又緊鄰嘈雜的電梯間,一晚只要 89 美元。「我就要這間!那我能夠拿到團體優惠價嗎?」「不能啦!」

這時候他身後已經大排長龍,這位基金公司執行長轉身,向排在他後面,已經等得很不耐煩的人賠失禮。

「喂,你不是 John Bogle 嗎?」
「你怎麼知道我是誰?」
「我有買 Vanguard 的基金,我看過你的照片。」
「噢,真的很抱歉,耽誤到大家的時間。」
「不,不用道歉!起初我搞不懂你在搞什麼,但既然現在知道你是誰,我就完全能夠理解了。 Vanguard 嘛,低成本,免佣金,沒錯吧?」

這個故事發生在 1984 年。這位被討價還價,錙銖必較的 Bogle 拖到不耐煩的老兄,如果就這樣把他低成本、免佣金的 Vanguard 基金放著不管,到了 30 年後的今天,比起買基金先交幾啪「申購費」,之後每年扣 1.5% 經理費的我們,他的帳戶會比我們多出多少錢?答案是多出一半還有剩。如果你覺得在三十歲那年投資一百萬買基金,六十歲退休時有七百多萬可以花,聽起來已經很不錯的話,那想像一下你鄰居跟你做完全一樣的事,結果卻拿到一千兩百多萬的感覺。

這聽起來像是你鄰居找到了巴菲特幫他操盤,才會多出那麼多讓你搥心肝的錢。每個人都知道巴菲特是誰,很多人把他奉為投資之神,有些人則把他的投資智慧斷章取義,拿來唬爛你從而得到他自己的好處。但是知道巴菲特這個人,對於你念茲在茲的財務自由,幾乎沒有任何幫助。巴菲特的投資智慧並不難懂,但你很難把他的成功複製到你身上,這個世界上有太多人嘗試這樣做,成功的人鳳毛麟角。把錢交給巴菲特幫你賺,幾乎也等於嘴砲,因為你幾十年前就看不出巴菲特是巴菲特了,幾十年後同樣看不出誰會成為下一個巴菲特;而等到巴菲特已經是家喻戶曉的巴菲特,巴菲特也就不再是巴菲特了。如果你不需要解說,就能看懂這段饒舌的巴菲特繞口令,那麼關於主動式投資的根本困難,你應該也已經懂得很多了。

簡單來說,在基金投資界堪稱擎天支柱,但在台灣恐怕沒幾個人認識的 Jack Bogle ,遠比巴菲特更值得受到投資人的讚頌跟感謝。他把銷售基金的管道簡化,拿掉了基金的銷售佣金(也就是回扣,通常美其名為「申購手續費」),讓基金投資人不用去參加投資績效的 42 公里全程馬拉松賽跑,卻得從距離終點 44 公里的地方開始起跑。他用一個巧妙的制度設計,把基金管理公司跟基金本身的利益衝突也拿掉,從此基金公司就沒有動機,收取自肥的高額管理費,讓你不用每跑一公里還得折返 15 公尺。他更創立了第一支個人投資人(金融業口中的「散戶」。你若仔細想想這個詞的原意,其實蠻瞧不起人的)能夠進行投資的大盤指數基金,從此你可以擺脫花大錢請基金經理人當財務教練,結果他讓你跑步成績比大會平均還差的夢魘。

這就是 Jack Bogle 為全美國投資人打造,但是你在台灣迄今還是沒得住的屋子。在這本半傳記式的書裡頭,你還會讀到更多關於 John C. Bogle 這個人的故事,像是他也曾被害我們所有人賠錢的積極式操作績效迷惑,結果落得跟 Steven Jobs 一樣的下場,被趕出自己的公司;像是他跟 Steven Jobs 一樣身有隱疾,在鬼門關前走過了好幾遭,但這從未讓他放棄過一個工作狂的人生;像是他還是跟 Steven Jobs 一樣,是個極度自信也極難相處的人,在他手下工作你一定會覺得快被搞死了。這些做為傳記故事都有爆點,不過我想也許對你我來說,並不一定有興趣知道這些。我們只需要像善用 Jobs 為我們打造,手上這支無疑是世上最好的手機一樣,好好運用 Bogle 為我們打造,金融市場上無疑最合理的投資工具就好——然後我們就會發現,真正的問題並不是我們沒有好手機或好基金可以選擇,而是我們自己經常沒有那個好好去利用它們的智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