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把所有聽別人說過的被動型投資經典著作,一本本老老實實啃完之後,我的書單上終於只剩下這最後一塊磚頭。可是為什麼台灣的財經類翻譯書,幾乎每一本都要掛個有問題的中文書名?《智慧型投資人》,中間硬是畫蛇添足塞進「股票」兩個字,讓人不禁要懷疑 Benjamin Graham 是不是要教你選股 100 招,「跟著巴菲特的老師選好股——年賺 20% 的投資神話」。 =_=
跟其他著作相較,這本光捧在手上都有點累的大部頭,既不是最易讀有趣,也不是最具體實用,甚至稱不上最恢宏大度。可是這本最後一版迄今已經快要半個世紀,還需要大量附註說明那個年代背景的「古籍」,為什麼會被後世的投資大師個個奉為圭臬,甚至連我最為敬佩的 John Bogle ,都要在他的書名副標裡頭直接致敬?答案很簡單:這本書講的,是關於投資這件事,最最根本,最最重要的觀念。如果沒有先拜讀過那些投資大師的作品,你很難一眼就看出, Graham 在書中反覆強調的投資十誡(事實上只有「三誡」,但這正是 Graham 高明之處——超過三條,你就會開始掌握不到精髓了),正是其他所有人擲地有聲的立論基礎。
就跟所有顛簸不破的真理一樣, Benjamin Graham 的「投資三誡」,乍聽之下似乎沒什麼大不了,不都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嘛:「投資必須以深入分析為基礎,確保本金的安全,以獲得適當的報酬。只要不符合這些條件的操作,就是投機。」為什麼他會這樣講?這位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投資大宗師,直接一語道破所有股票老師都不願意相信,更不想要你相信的事實:「未來的證券價格,根本是無法預測的。」這整塊磚頭在講的,就是面對這樣不討喜的事實,你到底要怎麼做,才能做好投資操作——正是那三條你覺得不是廢話嗎,但其實學問大得不得了的「投資三誡」。
Benjamin Graham 的投資智慧,樸實到幾近簡陋。因為證券價格無法預測,所以他叫你乾脆把手上的錢,一半買債券,一半買股票,這樣股市上漲時,你可以滿足於有一半的錢在創造利潤,股市下跌時,你也對於有一半的錢相對安全感到放心。他告訴你的選股原則,也是簡單得不得了(他那個時代還沒有指數型基金這種法寶):挑些大型、卓越又穩定的公司,然後用一個不會太貴的價格買進股票。他跟那些叫你隨時要緊盯盤勢的趨勢大師、股市金童、投資教父背道而馳,要你完全不用管股價漲跌,只有在適合賣出的合理價格出現時,再去關注股價就好了,因為你不需要為其他人的錯誤判斷,遭受不必要的精神折磨。
所有這些簡單、謹慎、幾近無腦的投資建議,很容易讓你以為 Graham 是被動投資的擁護者。事實上他自己是主動投資的大宗師,他將「智慧型投資人」區分為防禦型跟積極型兩大類的同時,也用了相當程度的篇幅,介紹積極型投資人的操作策略。但是真正的大宗師絕對不會叫你「何不食肉糜」,他很負責任地告誡讀者,雖然積極型投資確實有機會讓你賺到優渥報酬,但是基本上都需要你全心投入,把證券投資當成自己的事業來經營。他有一段話直指主動投資的核心問題,值得你反覆思量:「被動與主動之間,並不存在什麼中間狀態。做為一名投資者,你不可能只成為『半個生意人』,然後天真地期待你的投資,能夠帶來正常生意的一半利潤。如果根據這個推論,或許大多數的證券持有者,都應該選擇防禦型,因為他們沒有時間精力,像經營事業那樣從事投資活動。他們應該要滿足於防禦型投資組合,所提供的合理報酬(甚至是較低的報酬);同時還要堅定抵制不斷出現的誘惑,不要為了增加報酬而偏離正軌。」
在這本傳世經典的最後一章, Graham 把穩健投資的核心概念,總結成「安全邊際」這幾個字。多虧他的門生巴菲特大力推廣,這個名詞已經被各種想發財想瘋的人講到爛了,但是它的學問其實很簡單,每個去百貨公司週年慶人擠人的婆婆媽媽都懂:算出你想買的東西值多少錢,然後沒有打個七折絕不出手。也許下次你對某支半年漲了兩倍的飆股怦然心動時,問問你那鬍鬚張漲兩塊就哇哇叫的女朋友覺得怎樣,就可以為你省下賠掉兩千碗滷肉飯的錢,因為投資這回事,真的就如同這本書最後兩句話所說的:「想獲得令人滿意的投資結果,實際上比大多數人想像的更為容易;但如果想獲得優異的結果,實際上比人們所想像的更加困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