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7日 星期五

這樣思考難保不犯錯,但至少不犯蠢——我讀《機率思考》 (Chancing It: The Laws of Chance and How They Can Work for You)

《機率思考》封面

我從小就是個幸運值很低的人。發票兌獎一年難得中個一張,樂透總是完美地錯過所有的號碼,飲料瓶蓋沒見過「銘謝惠顧」以外的字樣,抽獎刮刮樂一直都在幫其他人減少安慰獎的分母,到郵局隨機排隊老是排哪個窗口哪個就塞車不動⋯⋯任何事情只要帶有不確定性,幸運女神似乎就很喜歡挑出那個比較差的結果分配給我。這樣的「衰運」經年累月下來,養成我對於無法操之在己的事情,基本都不抱任何期待的習慣。

《機率思考》這本書的導論,提到了一位把所有家當換成一張支票,到賭場輪盤上示範「孤注一擲」這句成語是什麼意思的仁兄。他這既帥氣又瀟灑的舉措,我是真不敢「有為者亦若是」,因為他這樣做身價翻倍,我依樣畫葫蘆恐怕就得傾家蕩產。不過這位仁兄雖然賭的也許是自己的強運,但他是用一種經過深思熟慮,且經過驗證的方式,把自己的勝算提高到最大——既然你在輪盤上的勝率不到一半,玩輪盤玩得愈久,就愈有機會讓一種叫做「平均律」的邪惡定律,把你拖往賠錢的深淵。違反分散下注試試手氣的直覺與常識,一翻兩瞪眼地孤注一擲,反而是最符合理性,對自己最有利的下注方式。

本書作者 Robert Matthews 很擅長從生活範例切入,探討艱澀難懂的數學概念。本書的第一部份,就是藉由諸如孤注一擲之類的事例,闡述機率論的精髓「平均律」。比方說一旦我們理解到,機率事件要關注的永遠不是原始次數,而是相對頻率時,舉凡害員工跳樓的血汗公司,讓船隻神秘失蹤的恐怖海域,以及注射疫苗產生不良副作用等等恐怖新聞,就暴露出它們都是立論粗糙的危言聳聽。一盒蛋打開來全都是雙蛋黃,有人早在鐵達尼號事故前就精準「預言」其場景,也都不是嚇死人的巧合,因為我們經常自動假設這些看似隨機的事件是獨立事件,從而估計出這些事情極不可能發生的機率,但它們實則往往並非如此。而下次當你看到樂透彩開出怎麼看怎麼不像是隨機搖出的神奇連號時,你也會知道別跟彩友瞎起鬨攀扯陰謀論,因為雖然真正的隨機確實沒有任何規律,但這並不表示在有限的規模下,隨機事件都毫無模式可言,引導彩友尋覓所謂的「明牌」。

本書探討賭場、博彩、以及保險的那幾章,也許是明瞭平均律的具體內涵,不但得以讓你脫離理盲陷阱,並且在實際生活上也能因此獲益,最精彩的一段論述。作者首先說明什麼是建立在平均律基礎之上的「莊家優勢」,以及這些永遠對你不是真正公平,但也不至於太過偏頗的遊戲設計,如何讓許多賭客產生他們能夠贏錢的錯覺,同時確保賭場自己保有長期穩固的獲利邊際,然後一一介紹如何破解莊家優勢,也確實有人實際成功操作過的策略。這些策略萬變不離其宗,無非是選擇一個莊家優勢很低的遊戲,或是藉由計算、鑽漏洞或是更動規則,儘量減低莊家優勢;接下來設定一個有一定機率可以達成的中庸目標,利用平均律在短期內不見得有機會發揮作用的特性,玩得時間長到足以讓好運有機會出現眷顧你,又不會長到讓平均律開始抓住你,然後一旦達成目標就趕快帶著錢走人,千萬不要相信「手氣正旺」這種鬼話。你也許跟我一樣,這輩子只有在電影裡走進賭場過,但只要你具備一定程度舉一反三的能力,就不難發現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又幾乎時時刻刻都在跟某個對家互動的人類社會裡,人生處處都是賭場,而你很多時候不想玩都不行。(茶)

作者在方方面面探討平均律的同時,也沒忘記用另外一批形形色色的生活範例,提醒讀者要在推論各種因果關係時,必須要非常謹慎。妄斷因果真的是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落入的邏輯陷阱,如果你不知道當X事件非常普遍時,不能隨便斷言X導致Y,就有可能因為幾個自殺的青少年有在玩暴力電玩,就輕率地接受「暴力電玩導致青少年有自殺傾向」的結論,渾然不知按照同樣的推論邏輯,把「暴力電玩」換成「牛仔褲」也成立,從而產生「穿牛仔褲導致青少年有自殺傾向」的笑話。倘若你覺得這個範例太過低端,但凡稍微有點腦筋的人,都不會鬧出這種笑話,那麼接受一項準確度有 80% 的醫事檢測結果為陽性,實際確診的機率卻很可能遠低於 80% ,能夠不犯下這個偏誤的人,恐怕就不多了,因為即使在 COVID-19 疫情肆虐的今天,你身邊聽過「盛行率」這個名詞,並且還能夠說出個所以然的人,怕是屈指可數——倘若某個疾病的盛行率低到只有 5% ,那麼即使一項準確度高達 80% 的檢測結果為陽性,也只不過是把你確診的機率,從盛行率的 5% 略為提高到 17% 而已。很多沒破病卻被檢測結果嚇死的烏龍,都是這麼來的。

作者在《機率思考》的第二部分,專注於探討我們大多數人在高中數學課可能都接觸過,但是似懂非懂的貝氏定理。他對於這套「證據層層疊加,真理愈證愈明」,心目中機率論的聖杯推崇備至,不遺餘力捍衛其應用價值,並且對於因為貝氏定理本身有其瑕疵故而揚棄不用,改採看似全然客觀但是根本邏輯大有問題的頻率主義,火力全開進行嚴格的批判。作者同樣舉出諸如圖靈解碼,法醫鑑識,療效評估等等不少範例,來佐證他的論述,立論清晰一致,相當有說服力;只不過相較於前面那些信手拈來,相當生活化的例證,這些高大上的例證與我們的距離,似乎略嫌遙遠了些,短少了一份切身感;除非是數學象牙塔的圈內人,不然對於 p 值與統計顯著性是否過時的學術論戰,你應該也不會感到多有興致去了解。我隱約覺得這段關於貝氏定理與頻率主義的褒貶,才是作者撰寫本書最想要講清楚的主題,只是偏向學院派的論述內容,不免讓人讀來有股熟悉的昏沉欲眠。(偷偷打個哈欠)

本書最後將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在探討一個說破不覺有多了不起,但是不搞清楚就等著被坑爹坑娘,人們普遍都有的一種錯覺:我們往往理所當然地認為某個事物遵循漂亮無比的常態分配,但是常態分配其實極為反常,現實生活裡更多的是各種醜不拉機的分配。要是錯以為常態分配真的是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常態」,你就會把人才從公司趕跑(因為按照常態分配,他們「必須」是廢柴魯蛇),蒙受十億年一遇的鉅額虧損(實際上是 19 年一遇),制震牆少做一道而頂不住世紀強震(絕不是黑心建商偷工減料的緣故啦),然後覺得自己怎麼這麼衰尾,照說宇宙生成以來還輪不到發生一次的倒霉事,竟然就這麼接二連三地發生在你頭上,古今中外第一衰鬼就捨我其誰啦⋯⋯嗯對呀,我也曾經以為「銘謝惠顧」的飲料瓶蓋,遵循常態分配哩!(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