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成功學距離我向來非常遙遠(不知道有沒有因此讓成功距離我非常遙遠),不過信仰成功學的人類,距離我倒是經常十分接近——傳福音的教會兄弟,強迫推銷的話術櫃姐,想發財的社畜友人。所以我想,我好像也該去弄本成功學的書來拜讀一下,了解一下這些人類的腦迴路是怎麼運作的。
既然我很有可能就只會讀這麼一本,那就要挑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然而雀屏中選的卻不是成功學這門行當的祖師爺, Napoleon Hill 的成名作《拿破崙.希爾成功法則》 (The Law of Success In Sixteen Lessons) ,而是比較接近現代的 Stephen Covey 的代表作《與成功有約》。這中文書名實在是有夠虛浮,原文書名直譯的副標還比較切題: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比起陳義過高的成功法則,我對於能夠具體落實的習慣更感興趣。作者所謂的七個習慣,可以分成兩部分,前三項「個人的成功」,著重於個人修持的工夫;後三項「公眾的成功」,講的是如何與他人互動合作。最後一項「不斷更新」,只是提醒你要對前六項不斷精雕細琢,或是湊個幸運數字比較好聽,我覺得沒什麼資訊量。
前三項個人修持的習慣,是這本書寫得比較深刻的部分,條條針對一般人普遍疏忽但是影響巨大,只要自己下工夫就能直接控制的觀念。第一項「主動積極」除了字面上淺顯的意思以外,重點在於不歸咎於環境或他人,也就是不把自己怎麼好好生活的責任,甩鍋到別人身上——怪你怪他絕不怪己,這樣過日子固然很輕鬆,但這麼一來你的生活就取決於人,而不是操之在己了。第二項「以終為始」標語下得文謅謅,其實意思是你隨時都要想得很清楚,自己要的究竟是什麼,所有的努力都不要偏離目標——這個人生目標若是身外之物,那就很容易落入取決於人的困境,所以最好是不假外求的內在追求。
第三項「要事第一」,應該是本書公認寫得最精彩,作者最為人稱道的一項創見。事情有重要跟不重要的差別,也有緊急跟不緊急的差別,一般人習慣先處理緊急的事情——某些不速之客、某些臨時電話、某些電子信件、某些群組訊息、某些社群動態。這類事情通常顯而易見,推託不得,也可能比較討喜有趣,卻不一定重要,事實上往往只是對別人來說重要(這句話是關鍵)。因此你應該要盡力克制自己為誰辛苦為誰忙的冤大頭傾向,任何時候都應該先去做那些不緊急卻重要的事,比方說未雨綢繆的工作、自我提升的活動、跟人們打好交情、發掘新的人生機遇。這意味著你要學會對很多事情說不,比較令我意外的是,作者主張有些時候,你甚至是要把那些既重要又緊急的事情也說不,刻意騰出一些空來,去做那些不緊急但重要的事,不然有的時候你會被困在疲於奔命的現狀裡,永遠也沒有機會跳出窠臼。這話說來有些反常識,不過讓我們想個三十秒,欸,有道理耶!你馬上把男友的社群媒體帳號追蹤全部退了——退的是你追蹤他的,不是他追蹤別人的。 :-p
與操之在己的「個人的成功」三習慣相較,本書嘗試往與人互動的「公眾的成功」進一步推衍,論述就沒有那麼精彩。人生不是零和遊戲的「雙贏思維」話說得漂亮,但你會發現往往窒礙難行,因為只有你這樣想是不夠的;「知彼解己」有個比較現代的近義詞「換位思考」,然而作者並沒有講出什麼精闢實用的獨到創見;「統合綜效」這個時髦的用語頗令人興奮,但只要你有過夠多一加一等於負數的經驗,你就會很清楚地知道所謂的綜效,往往只是一團弄巧成拙的撒尿牛丸。《與成功有約》對我而言,就如同一本逐階鍛鍊的成功學《乾坤大挪移》祕笈,只不過作者自己沒有練到究竟,僅憑想當然耳就譜寫的部分,不是只有最後一十九句,而是整個後半本。哎,成功學經典不過如此。(攤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