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族裡最近有人想換房,不時會把她看上的物件傳過來,要我給點意見。可我發現我很難給她什麼意見,因為她把所有的條件都想好了:我要區域精華生活圈,新房子,夠大間,裝潢美,近車站,學區佳,有車位,管理好,公設全,然後用一個比實價登錄低很多的骨折價賣給我。她的願望清單看似落落長,其實距離實現並沒有那麼遙遠,只要把最後一個條件拿掉就好了——俗話說便宜治百病,其實錢多也可以唷!但那偏偏就是她最最在意,萬難妥協的點。台灣人嘛。
於是我只好默默拿出一張「買房心態文氏圖」,上面那三個經典的圓圈,分別寫著「要新」、「要大」、「要便宜」。既要新房子又要夠便宜,你就會得到一個鳥籠;既要夠大間又要夠便宜,你只能得到一間偏遠的舊房;既要新房子又要夠大間,那通常是你買不起的;而倘若你說小孩子才做選擇你全都要,答案很乾脆,就是找不到。就跟所有經典的三圓圖一樣,這張圖表面上說的全是正確的廢話,實則是要你面對現實:小孩子才會全都要,成熟的大人都要做選擇。藉由審視這張圖,我們可以把自己的腦袋理一理,想清楚什麼是你真正想要的,什麼是可以妥協的,什麼又是無關緊要的,然後做出符合你切身需求的明智取捨。這張買房心態文氏圖便是取自《給首購族的聰明買房術》這本書,而我認為這相當能夠幫助讀者,在「買房」這件絕大多數台灣人的畢生執念上,想得既清楚且明智。
也許是因為本書作者既非仲介亦非建商出身,而是以金融業從業人員這個有點微妙的身份,大量參與房地產相關業務,因此他切入買房這件事的觀點,與一般房地產網紅大異其趣,一起手便是直擊台灣人買房最大的痛點,並且提出一些在其他地方鮮少聽到的論點。作者指出決定房地產增值空間的,不是「房」而是「地」,你買房有一大半是在買地,日後讓你轉手時大賺一筆的,也不是那間舊房子,而是那塊變成蛋黃的土地產權。作者也把影響房市趨勢的因素,歸類為資金多寡、總經情勢、心理預期三方面,你若只看其中一或兩點,對於房價走勢的判斷,就有可能出現偏誤。作者更是一語道破,台灣房市的跌幅為何從來不會超過三成,政府打房的力道也總是在這之前止步——因為銀行平均核貸成數,大約就是 70% (這裡賣個關子,留給你思考一下為什麼)。通透了這些一點就通,但沒人提點你就經常不小心忘記的房市邏輯之後,就不難導出在台灣買到賺錢房的三個原則:買便宜(屋齡 20 多年,不含裝潢的中古屋)、有發展(人口持續淨移入)、抱夠久(能撐過 7-12 年的房市循環)。
這些內容放在第一章,也是我認為本書令人耳目一新,最為精闢的論點;不過倘若是對於買房這件事很陌生的讀者,那麼不妨繼續閱讀接下來的章節,補充加強對於買房的基本知識。作者首先就房屋類型、購屋流程、圖籍資料等等買房必知事項,做了清楚明瞭的介紹解析;對於各種買到虧爛,煩到不行的地雷物件,作者也做出了教科書式的詳實說明,並且一一指點你該如何避雷。接著針對如何估算自身購屋財力,評估物件合理價位,議價原則與技巧等等,買房的人最最關心的金錢面,作者凝鍊出一條條簡明扼要的速算公式,如何按照物件個別差異性進行調整也一併說明,讓讀者能夠有一套非常精準的估價法,上場議價也不至於流於漫無章法的菜市場喊價。甚或對於少子化、建材成本上漲、 FOMO 市場情緒、產業話題、公共建設,這些我們經常聽到影響房價的片面之詞,作者同樣有他獨到的見解,提供讀者重新思考這些話題的另一個方向。
拜讀完這本論述詳實,見解精闢的買房密笈,我當然是把它轉贈給想要換房的那位家族成員,希望能夠幫上她的忙。不過你想她最後會因為讀了這本書,有如撥雲見日般思路大開,從而換到她理想中的夢幻屋嗎?你我心裡都有數,因為我們太了解台灣人對於買房這事抱持的心態:我要區域精華生活圈,新房子,夠大間,裝潢美,近車站,學區佳,有車位,管理好,公設全,然後用一個比實價登錄低很多的骨折價賣給我。俗話說你永遠賺不到超出你認知以外的錢,所以我想,你也永遠買不到超出你認知以外的房子。想要用區區數百塊錢的一本書,就對沖掉一個人深植數十年的認知,我想你是對這本可憐兮兮的書,要求太多了吧!(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