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月29日 星期六

就看安娜與國王在表演——電影《安娜與國王》 (Anna and the King) (1999)

《安娜與國王》劇照

沒看過前面三個《國王與我》 (The King and I) 的版本,對於觀看《安娜與國王》有什麼影響呢?顯而易見的好處,當然就是不會有先入為主的成見,比方說沒看到 Jodie Foster 跟周潤發唱一段戲,就覺得少了什麼之類的。不過又是誰規定這部戲非得要有百老匯歌舞劇的成分,才稱得上「原汁原味」?

《安娜與國王》的賣點之一,無疑是異國情境。華麗宏偉的泰國皇宮,佛教色彩的廟宇建築,對西方觀眾來說,新鮮感肯定比我們要強烈得多;而當他們隨著 Anna 走進十九世紀中葉的暹羅時,文化衝擊多多少少也有一些。不過這點優勢對我們似乎意義不大,套句周潤發在劇中的台詞:「規模比不上中國皇帝。」

戲精就是戲精

雖然故事東拉西扯的有點鬆散,不過兩位主角的堅實演技,應該不會讓你失望。 Jodie Foster 的演技向來是無庸置疑的,而她為了接演 Anna Leonowens 這位英國女子,對英國腔下的苦功夫,甚至在倫敦都得到了英國觀眾的肯定,也推翻了原先不少人認為應該由英國女星出演的質疑。周潤發給我的驚喜更大,他沒有把暹羅國王演成香港黑社會的老大,而且確實有表現出一種東方式的君父氣質——內斂、含蓄,可以挑戰但不容質疑的威嚴。如果他在片末三人三騎,站在橋頭嚇阻叛軍,從容地點燃叼在嘴邊雪茄的鏡頭,不要那麼上海灘的話,那就更貼切了——只有那麼一瞬間,我以為我看到了小馬哥在 cosplay 國王。

Anna Leonowens 以一名異國女子的客卿身份,在父權高張的異國宮廷中,如何拿捏進退的尺度又不失格,是這個故事最核心的元素;至於通俗劇裡不可免的浪漫成分,雖然是吸引觀眾的重要因素,但我覺得反而不是那麼重要。在編導似乎有點不知道應該重點發展哪些元素的情況下, Jodie Foster 掌握角色的核心特色卻是相當精準,幾乎把整個表演的力度,都放在尊而不霸、卑而不懦的人格呈現上,而讓隨之而來的浪漫曖昧,成為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這點在最近其他以女性為要角的電影裡都看不到,為了追求愛情而偽裝抗俗的《莎翁情史》 (Shakespeare in Love) 裡看不到,以男性暴力還諸侵略者的《聖女貞德》 (Joan of Arc) 更加看不到。

如果不是演員真的很行的話,《安娜與國王》很可能就只是一部大預算的平庸之作了。編導顯然不是這部電影的強項,運鏡雖然平順卻略嫌乏善可陳,故事中段用來製造低潮的小公主之死可有可無,理應成為安娜與國王衝突點的小妾禁斷之愛,也處理得不知其所以然。我不禁想起在故事前半段,後來成為暹羅一代名君的朱拉隆功,閱讀 Anna 給他的《湯姆叔叔的小屋》 (Uncle Tom's Cabin) ,讀著讀著不禁看了看他身邊低著頭服侍他的奴隸的鏡頭。反應到他之後確有長進的改變,你有沒有一種欣慰的感覺油然而生呢?如果編導能夠在這方面多所著墨,而不是在一些只是為了戲劇起伏而安排的情節上面下功夫的話,這部電影一定還可以更深入些。

(最後修訂日期: 2010.05.14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