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4月1日 星期日

也無風雨也無晴——我讀《 3001 :太空漫遊》 (3001: The Final Odyssey)

《 3001 :太空漫遊》封面

天下文化這個科幻書系,第一本就選個「第四集」,是個有趣的決定——他們怎麼認為讀者就一定看過前三集呢?好吧,至少 Arthur C. Clarke 自己有說過這系列的作品都可以獨立觀之,而這第四集一下子把時空拉到千年之後,在適度的前情提要之下,確實可以個別拿來看,只是沒有讀過前三部作品的讀者,或多或少會有一種斷層感。

Arthur C. Clarke 的科幻文學大師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他與 Stanley Kubrick 合作拍攝的《 2001 太空漫遊》 (2001: A Space Odyssey) 更是科幻片的大經典,不過這部「太空漫遊」系列的最終章,並沒有蕩氣迴腸的宏大氣魄,而比較像是 Clarke 寫太空探險的故事寫累了想來點輕鬆的,於是泡個茶坐在門廊搖椅上,開始遐想一千年後未來世界光景的小品。與其說《 3001 :太空漫遊》是部科幻小說,倒不如說是未來學言論集比較貼切。

那麼在他前瞻的眼光中,人類千年之後的未來是怎生模樣呢?高聳直達地球同步軌道的通天塔,戴上之後就能解決所有 I/O 介面麻煩的腦帽,克服一切「看起來假假的」障礙的虛擬實境技術⋯⋯ Arthur C. Clarke 對於一千年後科技文明的想像空間,似乎就跟最近這幾年的 007 電影一樣,昔日的異想天開如今看來不過爾爾。他自己倒是認為事情本來就是如此,從現代看一千年後的未來,絕對不會有一千年前看現代那麼不可思議——科技再怎麼突飛猛進,也就是一張光碟裝得下藝術家畢生作品,或是乾脆把藝術家整個人裝進去的差別而已,那跟一張薄餅狀的金屬片竟然可以收藏畫作或音樂,當初帶給人類的震撼,完全無法相提並論。

披著宗教外皮的科學

不過比起科技文明的可能發展, Arthur C. Clarke 真正有興趣「以來喻今」的,還是將科學揉入些許宗教色彩(尤其是東方哲學)的宇宙觀。那個從第一集就一以貫之的神祕黑曜石板,代表的是一個 Star Trek 式,以極度進化的外星種族型態登場的造物主,平常對於生命演化雖然無為而治,但是到了必要之時,毀天滅地也是毫不手軟。兩個演化都到了死胡同的行星生態系,這個「造物主種族」為了給比較有潛力發展的一個突破的機會,瞬間把另一個毀掉——天地無情,運轉日月, Clarke 的上帝並不怎麼在乎你的自由意志。

雖然 Arthur C. Clarke 的上帝獨裁專斷,但他似乎還是想要相信人類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所以他在故事最後安排了一個稱不上高潮的人類存亡危機,讓主角用個從一年前的熱門電影《星際終結者》 (Independence Day) 抄出來的梗,暫時舒緩了人類被天地當成芻狗的命運。與其說 Clarke 中了好萊塢劇本的毒,講故事一定要弄個戲劇高潮,不如說這是他對於二十世紀是人類歷史上最糟糕的年代,一種忍不住一定要抱怨的心情,但是自覺人微言輕,就寓託「造物主種族」恐嚇一下現代人。劑量不夠啊, Clarke 先生,人類要是真的會懼怕上帝,我們現在一定都住在烏托邦了,哪是你這樣輕描淡寫恐嚇一下,就會自省自反的?

作者想要在《 3001 :太空漫遊》裡頭談的東西不少,不過在他有點過度平鋪直敘的筆觸下,這本小說給你一種《再訪美麗新世界》 (Brave New World Revisited) 借殼上市的感覺。這段「最終的奧德賽」還真是一場漫遊啊!(遞茶)

(最後修訂日期: 2012.09.09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