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5月25日 星期六

就在我們都要忘記,什麼是父母官的時候——我讀《孫運璿傳》

《孫運璿傳》封面

在全台灣限水的第一天,我閱讀《孫運璿傳》。

這本書是我哥不知道國中還是高中時的寒暑假課外讀物,那種放完假要交篇心得報告的。放假還要指定讀物,用意是要學生把握假期充實自己,不過學生總是會有他們一套「充實自己」的方式。我不知道是哪位忠君愛國的班導師指定的,也說不定是我哥遠比我知道的還要忠君愛國,才選了這本書來寫報告;不過輪到我某年夏天要交課外讀物心得報告時,我倒是非常方便地直接把這本書拿來用,用我大腦內建的文章產生器,製造出一篇同樣忠君愛國的心得感想。小朋友是很容易被灌輸意識形態的,當年我的感想不外乎是「真是位好官哪」、「值得我們效法學習」,而且我相信那時候的我,至少有 63% 是真心話吧⋯⋯

這起碼是十年前的事了。現在我的判斷力是當年的十倍以上,知道的事是當年的三十倍以上,見解更是當年的百倍以上,我當然發現了這本傳記體裁八股,以及歌功頌德的寫作本意,即使你以傳記文學的標準降格以求,稱不上文采飛揚就算了,還有選擇性呈現素材、偏差報導等等不能說輕微的問題。照說我應該要有種今是昨非的感覺才對,可是我卻有點驚訝地發現:我的感想竟然跟當年如出一轍。

我運用比當年好上十倍的判斷力,去思索這個怪現象是怎麼一回事。答案很簡單:正如同李世民是第一位被中國人民真心讚頌的君主,孫運璿也是第一位被台灣島民衷心敬愛的官員。現在已經沒有多少人會認為威權統治是理想的政治體制,蔣氏政權如今的歷史評價也是惡多於善,然而什麼是優秀的領袖特質,怎麼樣才叫做為國為民,這些事並不會隨著時代更迭或是政治風向,有什麼太大的變化。孫運璿就是一個經得起時代檢驗的人物,那跟他是不是為一個你不喜歡的政權服務,其實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關係。

不用蓋棺,也能論定

我們來看孫運璿這個人吧。他在政治文化的定義中是外省人,跟那個時代來到台灣的外省人一樣,勤勉、節儉、刻苦、愛國。這當然不是說他沒有外省人共通的某些缺點,更不是要暗指對比於外省人的「台灣人」就不勤勉不節儉不刻苦不愛國,我只是要說他並不是一個多麼特別的外省人——並沒有特別優秀,也不是特別有道德,就是一個很正常的好人。而這個平心而論,並不是那麼特別的外省人,卻成就了許多傲人的偉大建設,而且多半是在客觀的成功條件半項也沒有的情況下,硬是萬丈高樓平地起,從零開始搞起來的。這個跟台灣原本沒半點瓜葛的外省人,一邊被人家指著鼻子罵「你搞什麼鬼,還想不想反攻大陸啊?」,一邊逆著政治風向建設台灣。這個一窮二白的外省人,對著薪水多出幾十倍的美國工作,很乾脆地說不,因為他認定了一身才能應該要貢獻給自己的人民。今天被正港台灣人視作「晶圓寶」的半導體產業,則是這個一定不夠愛台灣的外省人,想辦法請來一批對台灣根本不應該有半點忠誠度的美國人,從無到有做出來的。

這就是一個今天一講出身就有政治原罪的外省人,當年為台灣人做的一堆事情。當然我們也不用一味地讚頌天下好官僅一位,他的政績可以評議,他的功過也可以公論;但即使是政治光譜跟他完全對立的人,都無法否認這個人為「官」這個看了就討厭的字,立下了一個多麼經典的典範。說實在的那並不是多麼原創或耀眼的典範,但我們竟然可憐兮兮地,這些年來就只有這麼幾個典範可供緬懷。現在三不五時會懷念起他的,大多是直接領受過政策嘉惠,我們父母親那一輩;而並不是那麼有感,但平心而論在吃當年老本的我們呢,透過這本八股味濃厚的傳記,還是能夠體會有人跟那位名字很好聽的紅玫瑰經濟部長嗆聲時,那句「當年孫部長帶著我們跑⋯⋯」,說的是什麼樣的故事。哎,那個即使歷經中美斷交跟石油危機,也沒人把衰事推給國際大環境,經濟成長率照樣兩位數的年代啊~~~

在全台灣限水的第一天,我閱讀《孫運璿傳》,才知道「官」除了有兩個口以外,也可以這樣做的。水幾個小時之後就來了,不過過沒幾天又要停水了;水停了總會來,但是好官呢?我想這些年來台灣島民的心情,大概就像看《等待果陀》 (En attendant Godot‎) 的觀眾一樣。「果陀今天不來,但明晚準來。」果陀最後還是沒來不是嗎?

等待果陀。等待好官。等待水。

(最後修訂日期: 2015.02.25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