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我這一生好像跟「主流」兩字很沒緣份似的。就連看個布袋戲,既不是選擇正宗的金光布袋戲,也沒有跟風去追霹靂系列,而是挑了一個生活圈裡沒人聽過的天宇。我很想說我不是故意的,不過就像你每次聽到別人說他不是故意的,都很下意識地不想相信他一樣,連我自己都不太相信。
天宇布袋戲從第三個劇集《天宇殺機》開始,劇集名稱都冠上天宇字樣;後來為了「正名」,就把頭兩個劇集《龍現江湖》跟《驚天九龍》一共 22 集,合併稱為《天宇殺機前傳》。這多少有點遮羞的效果,畢竟都叫做「前傳」了,品質比本傳略為馬虎一點,好像比較說得過去。這點在《龍現江湖》雖然已經大量運用,但是還相當粗糙的後製特效上頭,是最容易看出來的;那些打鬥時不時鏗鏗鏗鏗的造勢響鑼,以及出招時啊哩呼啦口齒不清的吆喝聲,也依然殘留著廟口布袋戲的許多影子。並不是說廟口布袋戲的元素有什麼不好,只是當你把傳統布袋戲搬上電視螢幕,加入許多多媒體製作技術之後,裡頭還混雜著傳統偶戲的操作習慣,總有些格格不入之感。
《龍現江湖》不僅在製播技術上尚未純熟,它的故事也有點讓觀眾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短短十集裡每天都有大量新角色登場,觀眾還搞不清楚這位仁兄現身江湖目的何在,登,那頭又轉出一尊來路不明的木偶;有些人物明明是用來哄抬別人聲勢的龍套,卻也給他個煞有介事的名號,害你看到他出場不到三分鐘就領便當,還得忙著把剛才用力記憶的人物設定刪除掉,免得把他跟另一個外型類似的傢伙搞混了。好不容易從這一大堆來來去去,名號報得你頭昏眼花的人物裡,抓出一條龍與長生竹、千年蘭的殺師之仇,是擺在檯面上的核心恩怨,卻還是搞不懂那些在他們背後或幫手或暗算的各路人馬,到底是出於什麼樣的利害關係;今天甲要殺乙無理由,明天丙要救丁也不知是在發什麼善心,然後戊己庚辛他們四個人跟壬癸好像又有一筆帳⋯⋯我看著紙上一堆不了了之的筆記,最後乾脆丟筆不畫了,因為很多牛頭不對馬嘴的劇情,讓人不禁要懷疑編劇群到底有沒有彼此參照一下設定。要當個布袋戲迷還真辛苦。
有時候你雖然沒有很有條理的故事,卻能塑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然而這也不是《龍現江湖》的情況。《龍現江湖》似乎有個「數字集團」的迷思,從天宇歷史最悠久的「十三墳墓之謎」來看——裡面埋葬的是南七北六、六道七僧、十三儒俠、還是五刀八劍?——劇組似乎想要弄出一種江湖幫派打組織戰的味道,但是就連比較有交代,做為反派殺手組織的五刀八劍,人物始終都沒有出齊。其他那些跑單幫的個體戶,情況也沒好到哪裡去,雖然你看到藏神祕拿 BB call 出來不禁莞爾,北京人講國語十分罕見,聽到戲裡的和尚左一句「我佛慈悲,殺!」,右一句「阿彌陀佛, FUCK YOU! 」感到相當有趣,但這些人物特色並沒有對應到性格上,終究也只是噱頭而已。整個劇集看下來,唯一讓觀眾覺得角色感比較立體的,竟然是那個老是癱坐在斜背椅上,造型醜惡的反派老大半截至尊,他鐵腕馭下卻又不失人心的威儀,隱約有那麼點統喝天下的氣魄。
《龍現江湖》與其說是什麼前傳,其實更像是整個天宇布袋戲計畫的 beta 試做版。你可以很清楚看到劇組邊做邊摸索,什麼東西效果不好做一做乾脆丟掉的軌跡,要聲光要劇情要角色通通不夠看,整個跳過也不會損失什麼。我大約只有在一條龍一好漢長生竹這幾個明明彼此欣賞,卻往往為了莫名的「氣魄」而要放對輸贏的江湖走跳人,以及那些受命於人執行任務,本身「眉角」卻擺得很水氣的刀客劍者身上,依稀可以看到日後這個系列的迷人之處,不過那也得要你對於這種台式江湖的風範,有那麼一點感受力才行,而那麼三兩下的片刻在整個劇集裡,實在是有點太過稀薄了。倘若我當初在電視上無意間轉到的是這檔《龍現江湖》,也許今天我就是跟著眾布布宅宅成為霹靂一族了,甚至也許根本不會接觸這個純正本土的戲劇形式也說不定。生活中的各種緣份,就是這麼奇妙。
因為你看的是刪減版,當然看不懂劇情。
回覆刪除天宇系列,從九天狂龍之後才有出VCD/DVD,異流道之前的作品,都是通路商,自己剪接成VCD的,剪的亂七八糟。
後來第四台重播又重播的,也都是剪接版,為了配合節目時間長度。
異流道以前的劇集,必須找三立電視台側錄版,或當年各錄影帶轉錄版(例:海華影視版),
才看得到完整劇情。
我也有發現第四台播的都有剪片,後來想辦法去弄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才比較進入狀況。不是主流劇集,當觀眾還真辛苦哪~~~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