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

光是知道無路用——我讀《島嶼生息》

《島嶼生息》封面

我們先來看這本書的封面,一張 NASA 拍攝的台灣衛星空照圖。那一層厚重的塵埃,是中國東南沿海的工業廢氣,加上東南亞的生質燃燒廢氣,隨著大氣飄到台灣上空的結果。境外空污一點都不讓人開心,但是光看這張照片,我倒覺得有種異樣的美感。只要你把自己從讓人不愉快的情境中抽離,你就會經常發現這種無關人事的美。

這個把自己從中抽離出來的技巧,是你閱讀這本《島嶼生息》,以至於觀察、探討台灣的環境問題,必須要具備的本事,不然你大概很難相信,有些你覺得很嚴重的環境問題,其實是有在好轉的。一些常年淹大水的地區,經過水利整治之後,這些年還真的就不再淹水了;空氣品質經過立法管制,也比前些年有改善(但還是比歐美差,很遺憾)。甚至於這幾年讓大家聞之色變的土石流,倘若你把眼光拉到整個台灣島的尺度來看,就會發現這不過是芥癬之疾,更甭論這其實也屬於一種自然現象。當我們坐在電視機前,看著怵目驚心的土石流災情畫面,感歎大自然反撲的無窮力道時,其實你是把自己鎖在一個很片面的點上,去議論整體的情況。

與其坐與受災者同悲,發發無謂的喟嘆,我們其實更應該積極地面對這些問題,問問自己能做些什麼。很可惜的是,這正是《島嶼生息》這本書努力想要做到,但說到某個程度,卻只能含糊其辭的事。舉個例子來說吧,書中提到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世界平均值的兩倍,高居全球第四名。那你就要問啦,為什麼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這麼高呀?稍微做點功課,你就會發現台電是排碳大戶,卻很難叫它減排,因為台電的發電量都經常吃緊了;在可用的乾淨發電來源都近乎開發殆盡的情況下,你也無法叫它大幅度調整發電結構(起碼這是台電的說辭,我知道有人是不信的)。節約用電似乎是當前唯一能做的事,然而只要電價不漲,再怎麼宣導攏總無路用。電價沒法漲,是因為政治人物不給漲,而他們之所以不給漲,不正是因為他們不想激怒我們這些選民嗎?

說到底,台灣排碳量這麼高,不願意付高額電價的我們,要負最大的責任。但這卻不是《島嶼生息》這本書,願意如此斬釘截鐵地指控讀者的,只是點到為止地給你一個思考的方向。你得要有智慧自己去理出這些脈絡,然後還得有勇氣面對自己貪圖便宜電價的卑鄙。這兩件都不是容易的事。

即使撇開道德困境,有些問題還是難解。這本書告訴我們,台灣目前最大的環境問題,是水資源不夠用,而光是管線漏水就要漏掉將近四分之一的總水量;先別說水費也是常年不漲的,就算你出於良心或是高水費而努力省水,再怎麼省也省不過這個四分之一的漏洞,因為民生用水也不過佔總用水量的兩成。真正的大戶是農業用水,而台灣有哪個政治人物或官員,有那個魄力跟智慧,叫農民不要種田的同時,又幫他們的生活找個著落?當然就更甭問為什麼他們不想些辦法,把漏水漏得一塌糊塗的管線好好修繕一番,或是稍微整頓一下淤塞跟優氧化嚴重的各水庫。對策其實很多,只是你總有做不到(或不想做)的理由。

所以《島嶼生息》這本書的編輯難題,很有意思但不意外地,恰恰反映了台灣環境議題的困境:你很清楚要怎麼做,只可惜客觀環境跟主觀意識都不太支持,於是也只能撿些無關痛癢的細節,煞有介事地討論罷了。書的前半部到處在找乾淨的替代能源,但是走馬看花了好幾圈,你還是不知道到底哪個是可行的方向。比方說連排氣都有高粱酒香的生質燃料汽車,美國為了大量製造生質燃料,買斷玉米買到墨西哥人都拿著鐵鍋,上街抗議沒有原料做玉米餅了;但是你在台灣要買一臺油電混合車,別說跑遍代理商都找不到有在進口的,恐怕連老婆大人那關都過不了。過著綠能環保的夢想很美,只是當你想要實踐的時候,不知為何就變得困難重重。

當我們欽羨德國一紙法令下來,所有新建物不是綠建築就是過不了關,一步步確實地邁向綠能生活,再回頭看看我們都市裡,那些象徵進步便利生活的柏油水泥,你就不用太過疑惑,為什麼我們活該居住在熱島效應裡頭。《島嶼生息》或許能啓發讀者對於環境議題的智慧,然而敬人敬己的公民意識,以及擇善固執的道德勇氣,恐怕我們得到別的地方去找。

4 則留言:

  1. 咦,怎轉來轉去又繞到你這…
    美感與距離恒成正比,景觀如此,人也是…唉

    回覆刪除
    回覆
    1. 哇這篇十年前耶,考古也挖得太久遠了吧(驚)

      刪除
    2. 不是我好考古,是搜尋演算法青睞你(雖然…這算誇讚嗎?)
      又,既然你寫了遠來的和尚會打炮那篇,有興趣評論高羅佩中國古代房內考嗎?他也是遠來的和尚,且個人認為文獻徵集扎實,較少湯湯水水的部份(但我很久以前看的就是)

      刪除
    3. 搜尋演算法很少對我有意思,如果搜得到,通常意味著全世界只有我在談那件事。(本書作者哭哭)

      原來會打炮的遠來和尚還有別人哪,我記一下呴⋯⋯(抄)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