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31日 星期日

存在先於本質的攝影心法——我讀《攝影師之眼》 (The Photographer's Eye)

《攝影師之眼》封面

大師教攝影當然不會去鑽營 EXIF 各項攝影參數的末流小技(你有沒有發現我正在示範一句話得罪一船人的功夫?),不過他要教什麼好呢? Michael Freeman 的答案是「視覺心理」:視框、設計原則、圖形、光與色彩。這些分別是《攝影師之眼》這本書前四章的章節,佔了全書三分之二的篇幅。由此可見作者基本上是把攝影當成某種繪畫的古典派思維,也使得這本書帶著些許學院派的風格。

這種有別於坊間各種「攝影工具書」以及「攝影作品集」的學院派風格,確實使得這本攝影書讀起來沒有那麼輕鬆愉快。論述紮實完整的內文,固然把各章節的主題探討得相當深入,但相對地也讓讀者一時之間不太容易掌握到重點;如果你不拿出大學時代研讀上課講義的精神(這是假設你唸大學時有認真過),很容易有看沒有懂。好在這本書的圖說編排非常精彩,照片本身不見得有多麼令人驚艷,甚至第一眼看上去也不像其他攝影書的範例照片那麼「好看」,但是它們都非常有效率地凸顯出該章節的重點,讓讀者一目了然地看到「說得一嘴好照片」的理論,如何化為一張照片裡吸睛的要素。

不過當你把前四章的「繪畫式攝影」基本功練好之後,《攝影師之眼》真正的奧義才正要登場:攝影的意圖及過程。這是大多數(華文)攝影書付之闕如,即使有也只是聊備一格的題目, Michael Freeman 卻用兩個專章、三分之一的篇幅大書特書,把拍照前的想法,拍照中遇到的狀況以及調整過程,都交代得相當清楚。同一個攝影主體,透過好幾種不同的攝影方式,你可以清楚看到什麼叫「拍出點意思來」;把拍出一張出色照片前後那些「不那麼出色」的結果並陳,你不但有了對照比較的基礎,更能夠從中看出攝影師是如何從一個不怎麼令人滿意的結果出發,去蕪存菁調整到拍出「很有感覺」的照片。這已經不是「攝影師之眼」,而是「攝影師之心」的領域了。

你可能沒有察覺到,我一直很有意識地不用「好照片」來形容成功的攝影作品,而是用「有意思」、「出色」、「很有感覺」這些詞。我覺得這是《攝影師之眼》這本書給讀者最重要,但是一般攝影書幾乎從來不提的觀念:你只要懂得一些美學規則,要拍出「好看」的照片並不困難,但那往往不是你真正想要捕捉、想要傳達的東西。你如果沒有玩過一陣子攝影,沒有感覺到自己好像怎麼拍就只是那樣的瓶頸,你即使看得懂作者在說什麼(那並不困難,他解說概念算是清楚明瞭,只是少了點深入淺出的鋪陳罷了),也很難體會箇中奧妙;不過倘若你讀著讀著,慢慢看出一些萬變不離其宗的大原則的話,那麼離你把這本好書丟掉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