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5日 星期六

家家那本難唸的經——電影《莎拉波莉家庭詩篇》 (Stories We Tell) (2012)

《莎拉波莉家庭詩篇》劇照

「誰他媽的會對我們家的事感興趣啊?」這是其中一個「說故事的人」(在這部紀錄片的片尾字幕,導演別出心裁但相當中肯地,用「說故事的人」稱呼受訪者),在訪談剛開始時冒出來的一句話。這確實是個好問題。一個從小經常被哥哥姊姊尋開心,說她長得一點都不像老爸的女演員,長大後決心追根究柢,家人故舊一個個去問他們覺得自己是母親在外面跟誰偷生的⋯⋯這聽起來有夠扒糞的,只是今天扒糞的是當事人自己,似乎就比較沒有道德上的問題,但那並不表示聽這個故事就有多光彩。再說要不是當事人是公眾人物,這種近似台灣本土劇的劇情,又有什麼好獵奇的?

不過當我發現這齣加拿大本土劇的女主角是 Sarah Polley 時,我很難抗拒花點電影票的小錢,一窺究竟的誘惑。 Sarah Polley 在台灣不算是很知名的演員,因為一個 12 歲就不顧衣食父母 Disney 反對,貼上反戰標記去參加頒獎典禮的童星,一個被媒體封為「加拿大甜心」,卻不惜在街頭被鎮暴警察打掉兩顆臼齒,也要捍衛自己政治主張的高二女生,一個在好萊塢成名在望卻推掉演出機會,回到家鄉去拍名不見經傳小片的新生代女星(如果你想知道她推掉的是哪部電影的話——捧紅 Kate Hudson 的《成名在望》 (Almost Famous) 。多切題呀),這樣的人生選擇實在是太多超出台灣人的理解範圍。但是你要我在同一輩的女星裡,想出一個跟她一樣有才氣、有知性,又能擇善固執一直走著不會紅的演藝路線的女生,一時半刻還真想不出第二個。她跟我是完全不一樣的人,不過我想我們會是非常好的朋友,而你又怎麼不會想要更加了解你的好朋友一點?

把她想要嘗試的角色差不多都演過一遍之後, Sarah Polley 這幾年開始轉向導演工作發展。她用一種說來並不算是異想天開,但任何正常人都不會採用的手法,來拍攝這部自家故事的紀錄片:把老爸塞進錄音室裡,要他以專業口白解說自己戴綠帽的整個過程,還不時要被音控室的女兒要求「爹地,剛才那段再來一遍好不好?」;在訪談中穿插當年用 Super-8 錄下的家庭錄影帶片段,需要畫面卻沒有帶子的就去找神似當事人的專業演員「補拍」,而奇怪的是你還不會覺得自己被導演呼攏了;分明最想要探究事實真相的是自己,然而在攝影機後頭的她卻幾乎沒有表達過什麼態度,即使在受訪的兄姊跟爸爸們不時反問她問題時亦然。一般人說起自己的故事,很難擺脫「這是我的人生,我當然有話要說」的態度,而那樣的說故事姿態其實多多少少有點討厭;然而 Sarah Polley 卻能夠把自己抽離到一個夠遠的距離,冷眼觀事冷耳聽語,卻又始終不會讓你覺得她淡定得很不自然。「你真是個變態虐待狂導演耶!」一手把她養大的老爹忍不住這樣抱怨,不過這大概就是為什麼這部片子並不流俗的原因吧⋯⋯

《莎拉波莉家庭詩篇》劇照

缺席的女主角

我是衝著 Sarah Polley 來看這部電影的,不過我很快就發現《莎拉波莉家庭詩篇》真正的主角,其實是那位本尊出現在銀幕上的時間,說不定比誰都少的母親 Diane Polley 。在眾人描繪下的 Diane ,是個活力四射,充滿生命能量的人,總是為人群所圍繞,總是縱聲大笑,總是為了追逐生活的樂趣,而顯現出一種手忙腳亂的天然呆狀態。對於這樣一個一開心起來就把老公寫來的情書唸個幾段跟你分享,看似開朗歡樂毫無心機的傻大姐,你怎麼可能在她身邊而不被感染,你又怎麼可能不將她視為你的朋友?

但是這樣一個人見人愛的傻大姐,在面對愛情與婚姻的人生選擇時,你卻會看到許多相當幽微的矛盾。她自覺資質有限,人生裡有很多她想要享受卻沒能享受到的可能性,因此當她看到一個在舞台上光彩奪目、宰制全場的吸睛角色時,便情不自禁地把對生命的熱情與渴望,一股腦地全部投射在他身上,殊不知人家之所以會演出這樣的角色,正是因為他本人壓根不是這樣的人。在 Diane 眼中的 Michael Polley ,是個在各方面的才氣都遠勝於她,國王般的偉大人物;然而這位國王卻為了善盡為人夫為人父的責任,甘願放棄他在劇場的耀眼前途,做個無趣的保險員養家活口。女人想像中的理想愛情,往往是一個擁有整個世界,卻願意為她放棄一切的男人;可是當男人真的為了她而放棄整個世界時,很諷刺地她又會感覺到一股莫名的失望與落寞。

對生命有著莫大的熱情,卻在婚姻裡失望透頂的女人,外遇似乎是勢所必然的選擇,但是為什麼她沒有選擇那個更加理所當然的選項呢?觀眾後來就會發現,婚姻在她心中其實有一塊更大的陰影。她的第一段婚姻嫁的是社會傳統標準裡的理想對象,她也以為自己這樣嫁得很好,然而那裡頭卻沒有半點愛情;為了追求愛情選擇拋棄婚姻的 Diane ,成了加拿大第一宗離婚後母親拿不到監護權的案例。這個被迫與子女分離的痛苦實在太痛了,很明顯地影響到她之後對婚姻再怎麼不滿意,依舊堅持只外遇不出走,繼續很辛苦地維持這個沒有多少火花的婚姻,然後繼續遐想著自己錯過的各種可能性,悼念著自己失去的各種幸福。對生命懷抱莫大熱情的 Diane Polley ,在 53 歲因為癌症去世,你現在知道這些都是其來有自。

她的故事,我的生活

透過這段被刨掘出來的陳年外遇故事, Sarah Polley 相當厲害地在不到一小時的時間裡,對觀眾拼湊出她母親的生命圖像,為的是什麼?你不妨聽聽她自己怎麼說的:「拍這部電影花了我五年的時間,讓我感到倍受煎熬。我並不想拍這部電影,中間好幾次都想放棄算了,但我更不想要這個故事被事不關己的人傳出去,而不是由故事裡的這些人自己說出來。現在這個故事將以他們自己的話語記載下來,我也總算鬆了一口氣。」為什麼這段故事要由參與其中的當事人自己來說這麼重要?因為唯有這樣,你才能從這個過程中釐清一些當局者迷的事,得到一種放下的解脫感。

這是《莎拉波莉家庭詩篇》相當有意思的一點:它並沒有停在挖出來的那段「不能說的秘密」,而是繼續讓觀眾看到曝光的真相,對人們產生什麼樣的微妙影響。 Sarah Polley 的兩個老爸在得知真相之後,都各自動筆寫下了他們自己的版本,而她做女兒的也有她自己的拍片計劃;她的生父對此不甚滿意,他表面上不認同女兒把太多人抓來訪談的做法,認為這樣會模糊這個故事的真相,事實上是他心裡覺得 Sarah 跟她母親 Diane 一樣,自己決定了事情要怎樣進行就自行其是,那是他內心深處一份似曾相識,令人相當不舒服的疙瘩。「真相真的會導引出更多的真相嗎?還是扯出來的只是更多的謊言?」

真相也好,謊言也好,那並不是這部電影,以至於你我的人生裡,至關重要的事情;真正重要的是,你是否能夠從中學會珍惜眼前的生活,讓往後的日子過得更加沒有遺憾。我們看到 Diane 的兒子知道母親的故事之後,轉而更努力鞏固自己的家庭生活;而她的三個女兒則是先後逃離了她們的婚姻,也許是在這故事裡看到了什麼虛浮的偽幸福影子,決定不要重蹈母親的覆轍。 Sarah Polley 的生父在撿回來的親生女兒身上,尋找一段失落的感情寄託;她的養父則必須在不得不面對愛妻出軌事實的同時,重新審視他跟一手拉拔大的女兒之間的牽絆。

至於 Sarah Polley 自己呢?她多多少少想要自外於這團剪不斷理還亂的親情漩渦,始終沒有大鳴大放地表達她對母親的想法,但是從她把養父當年為了女兒的畢業製作,一臉無辜地穿著禮服打著傘,聽著霸氣導演女兒的呼喝,在冬天的游泳池底來回行走的影帶放在片尾,我想她對這個故事沈澱過後的最終體悟不言可喻:幼年喪母的她或許只能追憶面目模糊的母親,但她還有關愛她未曾少過一分一毫,為了女兒要來喝茶聊天,不得不揮拍打死平常任其自由來去的蒼蠅的父親,那樣的親情比什麼都要來得真實。

《莎拉波莉家庭詩篇》劇照

「誰他媽的會對我們家的事感興趣啊?」這是個很直白的好問題,不過看完這部電影,你就會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如果你實在不知道怎麼唸你家那本難唸的經,有時候參考一下別人家怎麼唸的也不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