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9日 星期四

如果你只能選一本投資理財書籍——我讀《共同基金必勝法則》 (Common Sense on Mutual Funds: New Imperatives for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共同基金必勝法則》封面

《共同基金必勝法則》的前言,是由 Peter Bernstein 撰寫;十年典藏版的前言,則是由 David Swensen 執筆。作者找了 Burton Malkiel 評閱書稿,跟 Jeremy Siegel 借了那張一目了然的累積報酬對數圖。書皮的正面有 Warren Buffett 跟 Paul Samuelson 蓋章認證,而自己也是投資經典作家的 William Bernstein ,更是非常大氣地給出我也心有戚戚焉的推薦語:「如果我只能向親友推薦一本投資巨作,我一定會推薦這本。」這簡直就是當代投資宗師大會串啊,他們這麼捧 John Bogle 的場子,端的是「德不孤,必有鄰」。

Bogle 在書中不時引用美國開國先賢的話。他的個人氣質確實很接近那些真正「 In God We Trust 」的清教徒,他一生從事的志業也很類似:抵抗資產管理行業對投資大眾不合理的壓榨。因此《共同基金必勝法則》這本書採用啟蒙時代以降的「論XX」體裁,讓你有種回到哲學系讀典籍的感覺,似乎也就是順理成章的安排——不把這些重要的事一件件講清楚,你要怎麼樣趨近投資的真理?如果你因為那個極為媚俗的中文譯名,不小心把這本書從書單裡刪除的話,請務必把它撿回來放到購物車裡。你錯過的也許是想要穿越層層的投資迷障時,你唯一需要的一本指南。

投資的「常識」

這本書名向 Thomas Paine 的《常識》 (Common Sense) 致敬,也想要在共同基金業掀起獨立戰爭的經典,究竟提到了哪些「常識」?雖然很多內容我們早就從其他的好書裡學到了,不過順著本書條理分明的章節脈絡,把這些事情好好梳理一遍,對於建立投資觀念「革命」的理念,絕對有莫大的助益。

Bogle 開宗明義探討的第一個主題是:長期投資的必要性。他擲地有聲的論證大致如下:

  1. 過去兩百年來,股票跟債券的歷史實質年度報酬率:股票 7% ,債券 3.5% 。
  2. 股票的報酬由股利率跟盈餘成長率決定,債券則由期初利率決定。這些若不是已知數字,就是很容易預測。
  3. 然而任何單一年度的報酬率,變動都可能很大,因為大家會想投機。
  4. 不過只要過個五到十年,變動幅度就會收縮到將近四分之一。如果你能夠把股票放個二十五年,任何時候投資,你都不會賠錢。
  5. 所以只要你相信經濟基本上很健全,就長期投資股票,然後堅持不動。
  6. 不要想買低賣高,因為想要抓住波段操作的結果,幾乎總是完美地買高賣低。

緊接著 Bogle 介紹實際下場投資時,你最需要的資產配置觀念:以股票為主,搭配部分債券,可以達到減輕股票短期波動性,讓你有信心跟勇氣撐過股市下跌的歲月。這個資產配置的比例,決定了 94% 的報酬差異;其他那些自作聰明想要多撈一點的投資策略,大概可以決定剩下的 6% 。這樣你大概就知道,那些聲稱自己用多麼精美的模型,勤奮選股的基金經理人,他們所提供的服務價值,通常就是占基金投資報酬率的 6% 。基金業還真是一個沒事愛裝忙的行業啊。

然而對於大多數透過共同基金進行投資的散戶來說,投資成本是個一點也不會比資產配置來得不重要的因素。身為呼喊「成本很重要,成本很重要,成本很重要」最用力的投資大師, Bogle 有各種別出心裁的例證試算,讓你了解到公開說明書上那看似不起眼的 1.5% 經理費,是多麼大的一個拖油瓶:

  • 一般的算法:年度成本在資產所占比例,可以占 0.2% ,也可以占 2.2% 。決定權在你手上。
  • 你應該這樣算:年度成本吃掉總報酬率的比例,可以吃掉 2% ,也可以吃掉 22% 。決定權在你手上。
  • 凸顯長期投資成本的算法:期初投入資產十年下來支付成本所占比例,可以支付 2.8% ,也可以支付 28.1% 。決定權在你手上。
  • 令人印象有夠深刻的算法:股票風險溢價被年度成本吃掉的比例,可以吃掉 5.7% ,也可以吃掉 63% 。決定權在你手上。

當你確實掌握住時間、成本跟資產配置,這三個影響投資至關重大因素的相關「常識」之後,你就要讓自己的投資愈簡單愈好。簡單的意思是:只要用一到兩支指數型基金,擁有整個股市跟債市,你就可以省下所有瞎忙的時間精力,擺脫投資讓你犯頭痛的一切麻煩問題。即使你出於某些原因,不想完全採取指數化的投資方式,你也一定要盡量控制投資成本(因為這很重要),不要迷信歷史績效、明星經理人跟資產規模(因為這些非但沒用,甚至還會有害),然後貫徹買進抱緊的原則。這個世界上有太多想要有錢的傢伙,忙著引用巴菲特講過的九十九句名言,可是為什麼他們從來就不講 Bogle 挑的這句呢?「當『笨錢』認識到自己能力有限時,就不再是笨錢了。」

如果你想多知道一點「常識」⋯⋯

你若只是想知道到底該怎麼投資,第一篇〈論投資策略〉已經涵蓋了所有你需要的重要觀念,還附送一個不自作聰明,簡單至極的實作建議。不過如果你想要嘗試透過選擇投資標的,讓自己的投資「聰明」一點的話,第二篇〈論投資選擇〉的幾個章節,可以幫助你更加確定自己該選擇什麼樣的投資工具:

  • 論指數化:只要你自認為是在做長期投資,你就應該選擇指數化基金。扣除成本之後,淨報酬率能夠勝過指數的主動型基金,占不到五分之一;更驚人的是,你若把扣除的成本加回去,這些主動型基金的總報酬率,幾乎呈現完美的常態分布,強烈暗示決定主動型基金報酬高低的因素,很可能是運氣而不是技巧。基金經理人聲稱他們可以適時調整資產配置,或是在非效率市場透過選股獲得額外報酬,都已經證明是基金業的都市傳說。
  • 論基金形態:不知道該押寶基金九宮格裡的哪幾格來投資嗎? Bogle 分析上千支基金的結果,發現無論你押哪一格,總報酬都半斤八兩(除了大型成長股偏低),但是風險卻差很多(中小型成長股風險特高),經過風險調整的報酬比率,就會得出價值股優於成長股的結果。不過更重要的是,一旦你選定了任何一格進行投資,情況就剛好反過來,裡頭的基金在風險上幾乎沒有差別,總報酬卻隨著成本高低而有顯著差異——每增加 1% 的成本,就會降低 1.3% 的報酬率。這個現象普遍地出現在每一種基金形態中,導致你只要選擇指數型基金,幾乎就可以確保自己能夠打敗任何一種基金形態的整體表現,而這還沒有把申購手續費、稅負、生存者偏差這些因素納入計算。
  • 論債券:由於同樣利率、債信跟到期日的債券,本質上根本是一樣的東西,所以再怎麼天才的基金經理人,也很難從中挑出能夠給予更高報酬的「好貨」。在這種先天的限制下,債券基金的成本愈高,能分給你的報酬就愈少;如果有債券基金聲稱它能給你比別人優渥的報酬,那幾乎都是偷偷摸摸用低評等債券換來的,拿你的本金風險換成配息報酬還給你。然後你就可以思考像這樣的問題:你想要選擇幫你挑選一批債券,把你的報酬抽走 26% 的基金呢,還是想要選擇幫你挑選同樣一批債券,把你的報酬抽走 7% 的基金?還真難選哪。
  • 論全球投資:這是 Bogle 跟一般人見解相當不同的地方,他認為(對美國人來說)不需要投資國際市場,因為長期投資下來並不見得有真正的較高報酬率,卻必須要承擔較大的波動性、以及(對美國人來說)沒有必要的匯率風險。他建議投資美國以外的市場,不要超過五分之一。不是美國人的你不一定要聽他的,但你可以去思考他的論述,然後決定對你來說最理性的資產配置。
  • 論選擇超級基金:這算是 Bogle 對於不相信被動化投資的人(大約佔投資理財世界所有人的八成以上),一個相當不給面子的結論:你能夠挑到超級基金的機率小得可憐,換上口沫橫飛的投資顧問來挑也不會比較好。在將近二十年的大多頭市場中,只有六分之一的基金能夠打敗大盤,能夠勝過指數 1.5% ,達到統計顯著意義的,更是不到二十分之一。最麻煩的是,這些可憐兮兮,二十支裡頭挑不出一支的優質基金,你幾乎沒辦法事前就發現;而你再放個十年,這些優質基金也只有四分之一能夠繼續保持優質,把你選中超級基金的機率,降到比大樂透中普獎的機率還低。

不是常識的常識

在鐵證如山的實證檢驗下,你可以選擇相信 Bogle 的論證,就這樣進行買進並死抱的被動化指數型投資。如果你對實作背後的理論基礎有興趣, Bogle 在第三篇〈論投資績效〉裡,會告訴你幾件分明是明擺著的事實,但是共同基金業界卻彷彿當沒這回事的「常識」⋯⋯

⋯⋯比方說,從來沒有人告訴你「牛頓在華爾街大展神威」——無論你選擇投資什麼基金、什麼類股、甚至任何股票,報酬率長期必定會受到某種類似萬有引力的神祕影響,回歸到市場報酬的平均數。這個現象幾乎出現在每一個投資的層面上,甚至連眾所公認的價值股跟小型股溢酬也不例外。但是對那些灌輸你「買對基金賺大錢」(有點諷刺的是,這竟然是 Bogle 一本著作的中譯名)觀念的人來說,世界上沒有萬有引力這回事。

⋯⋯比方說,基金公司從來不會主動告訴投資人,基金規模愈大,實際上愈不利於創造優異報酬率。基金經理人最多只願意說「基金規模並沒有嚴重妨礙我追求高報酬」,但這卻是連巴菲特也只能俯首稱臣的天敵:「我當年個人投資小型股,每年賺到超過 60% 的報酬率;可是以我們現在數百億美元的資產規模,我夜裡只敢夢想勝過大盤 3% 。」顯然有太多的基金經理人自比更勝巴菲特。

⋯⋯比方說,這些自比更勝巴菲特的基金管理人,從來不會讓你知道他們操盤往往也不敢偏離指數太多,免得萬一自己賭錯盤勢,績效落後太多很難解釋,結果經常就是得到一個跟指數半斤八兩,但是扣掉成本之後就不怎麼好看的淨報酬。

⋯⋯比方說,這些偷偷指數化的基金經理人,當成這世界上沒有「所得稅」這回事,隨意炒短線買賣股票,追逐帳面上的總報酬率,把稅負丟給投資人去負擔;而你若是透過一檔指數型基金,持有他們偷偷指數化持有的大半股票,你就又可以多獲得 1% 的投資報酬率。

⋯⋯比方說,每個理財專員都會跟你說起「複利的魔力」,但他們永遠都會忘了提醒你,你若是站錯了邊,「複利的魔力」就會變成「複利的暴力」——你的投資成本若比別人多 1% ,稅負比別人多 1% ,這區區 2% 看似不起眼的差距,四十年後會讓你的報酬足足比別人少掉一半。

一場從常識出發的革命

這麼多的「比方說」,都是基金公司應該要幫你照顧到,卻恰恰反其道而行的「投資常識」。他們拿你的錢打廣告,募集到更多錢來拉低你的報酬率,然後鼓勵你用頻繁的買賣轉換來彌補,代價往往是讓報酬率進一步地低落。這些荒謬卻普遍存在的現象,都起源於資產管理業界一個根本性的結構問題:他們同時為投資人跟基金公司股東服務,然而這兩者的利益卻彼此衝突。基金公司多得到一塊錢的利潤,分配給你的利潤就少掉一塊錢,事情就是這麼簡單。無論這些資產管理公司話說得有多麼動聽,他們都無法抗拒從你的口袋把錢拿出來,放進他們自己口袋的誘惑。

除非他們的口袋就是你的口袋。 John Bogle 在四十年前,用一種簡單卻巧妙的方式,設立了一間從根本上解決這個矛盾的基金公司:他讓所有的投資人透過基金,成為這間基金公司的股東。於是這間公司打從一開始,就沒有動機去做任何傷害客戶,圖利自己的行為;他們不必高唱什麼「待客如主,百年用心」之類的高調,因為客戶根本就是他們的主人。 Bogle 因為如此特立獨行的創舉,不時被業界人士貼上「傻B」甚至「共產黨徒」的標籤,然而對他來說,沒有比這更符合資本主義基本精神的了:公司由股東控制,利益由股東共享。本來天經地義的事,卻被貶為異端奇行,你不禁要感慨這些人為了要騙錢,什麼話都說得出來。

這位「馬克斯主義者」為什麼要這麼堅持,做一件四十年來沒有人願意跟隨的正確事業?在一本叫做《共同基金必勝法則》的理財書籍中,看到一整章「論人」的文字,確實非常特別,但就如同 Bogle 自己略帶情緒所說的那樣:「你以為我們把那麼多錢投資下去,到底是為了誰?」出於這份「把人當人」的理念,他在公司裡禁用「員工」、「顧客」跟「產品」這幾個字眼,因為這些字眼意味著付錢僱人來執行任務的主從關係,銀貨兩訖的機會主義,以及把東西賣出去最重要的業務心理,這些都是「把人當錢」的思維,而這樣的思維最終會搞砸每一件事。

《共同基金必勝法則》的十年典藏版,初版文稿一字未改,而是每隔一個段落就用一小塊補充篇幅,從十年後的觀點來審視當初的立論。當然總是有些事情 Bogle 並沒有說中(諷刺的是裡頭有不少情況,是事情比他原本唱衰的還要來得更加嚴重),但大多數的發展則是果不其然,端的是「問十世可知也,雖百世可知也」。跟 Burton G. Malkiel 用一本《穩健理財十守則》 (The Random Walk Guide to Investing) 來濃縮他已經很平易近人的大作《漫步華爾街》 (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 一樣,如果你對於《共同基金必勝法則》七百多頁的大部頭篇幅實在沒輒, Bogle 也有一本中文書名同樣被翻得面目全非,但原文書名極為名符其實的小書《買對基金賺大錢》 (The 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 ,直接幫讀者把所有該知道的投資「常識」總結起來。而這些常識就如同幾千年前,一個很多主張跟 Bogle 不謀而合的老頭,老早就說過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