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5日 星期日

蜀道難,價值投資更難——我讀《投資最重要的事》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lluminated)

《投資最重要的事》封面

雖然我相信你跟我一樣,很受不了台灣書市的投資書籍,說什麼都要跟巴菲特掛鉤的歪風,不過這本號稱「股神巴菲特讀了兩遍的書」,確實相當值得一讀。然而這本書究竟揭露了什麼「投資最重要的事」呢?答案可能會令這本書大多數的潛在讀者大失所望,因為這本沒有成功捷徑,沒有操作指示,沒有評價公式的著作,幾乎是用每一個章節,反覆陳述一件其他那些掛著巴菲特大名的投資書籍所說,完全相反的事實:「投資並不容易,認為投資很容易的人都是傻瓜。」——查理‧蒙格

就拿本書作者 Howard Marks 最為人所知的「第二層思考」來說吧,它的道理很容易懂:大多數人思考事情都只有一層,「這是間好公司,買進!」,而你至少必須要想到第二層,「這樣想而買進的人太多,股價已經高了,賣出!」,才有可能賺到比別人多的錢。道理很容易懂,但實際上要做到卻非常困難,因為你的見解不但要與眾不同,而且還必須很正確,光是跟眾人唱反調是沒有用的。更要命的是,一旦這個第二層思考逐漸廣為人知之後,它就變成了第一層思考——現在人人都會在好公司股價過高時拋售持股,你又得比他們多一層思考,才能跑在他們前面賺錢。這就是為什麼在一個效率很高的資本市場(作者對於效率的定義,是「快速」整合資訊並反映在股價上,而不是學院派堅持的「正確」),試著想得比眾人多一層,通常只是白費力氣;你必須到一些無效率的資本市場,才比較有機會透過聰明才智跟辛勤努力,賺到打敗大盤的績效。

《投資最重要的事》第二個有別於一般投資書的特色,在於它對於「風險」這個大多數投資人幾乎都沒想清楚過,但其實至關重要的概念,有著異乎尋常的重視。作者有一張在傳統的「高風險,高報酬」線性關係圖上,加上報酬鐘型機率分佈的圖示;讀者只要有些許的基礎統計訓練,看到這張圖秒懂的瞬間會冷汗直流,因為他們會發現自己從來沒想過的悲慘可能性,竟然是用隱形墨水,畫在那張「高風險,高報酬」的線性關係圖上。作者也很清楚地指出,風險無法消除,只能轉移或分散;市場上所有那些聲稱風險已經消失,聽起來很美好的說法,都是哄騙你承擔不必要風險的畫唬爛。作者更是一語道破,人們之所以總是輕估風險,是因為風險無法被觀察到,能觀察到的只有虧損;控制風險很少會得到獎勵,虧損更是只有在風險碰到負面事件時才會發生。這些對於風險的見解,聽起來似乎不是多麼獨到,但是只要你沒有把這些風險控制好,早晚有一天你會踩到地雷。每個曾經在投資上慘虧的人,都可以作證。

這本書還有很多類似的「普通常識」。它提到了在經濟學上稱之為景氣循環,在數學上稱之為回歸平均數,在哲學上稱之為輪迴的普世現象,而人們總是不信邪,覺得「這次真的不一樣」。它提到了資本市場上除了「這好得不像是真的」這一面以外,也有另一面「這糟得不像是真的」,只有藝高人膽大的人,才能小心熟練地接住掉下來的刀子。它還告訴你預測之所以沒什麼價值,不是因為人們猜不準——大多數時候大家都猜得很準,因為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而是在天有不測風雲的時候,雖然總是有幾個人能夠猜中,但幾乎沒有人能夠「一直」猜中。這些都是投資經典著作裡,反覆再三被提及的「普通常識」,然而你到市場上放眼望去,沒有幾個人是認真相信這些事的。

我讀到後頭,覺得這整本書翻來覆去,講的其實也就是價值投資的核心觀念:找出投資標的的真實價值,以低於價值的價格買進,然後等待市場還它一個公道。不過雖然你我都寧願相信,好的決策最終會帶來投資獲利,但是當這件事情沒有發生,別人因為你拒絕買進的股票狠賺一筆,你選擇買進的股票卻每天都在低價盤旋時,我們也只能忍耐。而由於你很有可能要不斷忍耐這件事,我益發覺得你要是真的跟巴菲特一樣,把這本書讀個兩遍,你所能得到最理性的結論,很可能就是承認自己壓根就不是做主動投資的那塊料,然後乖乖地把錢放在指數型基金上頭,安分守己地領取不費吹灰之力,本來就該屬於你的市場報酬。

也許這才是「投資最重要的事」:認清自己是哪塊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