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11日 星期五

老少咸宜的返璞歸真大冒險——電影《天空之城》(天空の城ラピュタ) (1986)

《天空之城》劇照

天空之城拉普達,代表的是什麼?主角希達跟巴魯降落在拉普達上,前來迎接他們的機器人做的第一件事,是把飛行器移開,讓親鳥可以回巢照顧被壓在下面的鳥蛋。他們走過年久失修的宮廷花園,長得像塔斯馬尼亞絕種物種的生物,自由穿梭在皇家造景之中。在世上最頂尖的科技建築外層,覆蓋著四處蔓延的樹根跟植被。雖然距離東方哲學追求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還有一段距離,不過《天空之城》在短短三五分鐘內,已經毫不含糊地點出它的主題:人為之力永遠不該凌駕自然之美。

這種亞特蘭提斯之類的失落之境,一般都是遭災致禍,湮沒於歷史洪流之中,不過拉普達是個例外,它是當時掌控著世間最強力量的人們,在七百年前主動棄置的。「根要紮在土壤裡,和風一起生存,和種子一起過冬,和鳥兒一起歌頌春天。人類終究不應該離開土地而生存。」我們不知道對於料理跟家事非常拿手,女僕設定卻自帶聖女光環的希達,為什麼在短短時間內就了透前人的心意,但我想也不會有人抱怨編劇鋪陳的不夠到位,因為這樣的心意,訴諸的是深藏在你我意識深處,那股對於天人合一深切的盼望。

搞不懂天人合一是什麼情懷的人,就會把《天空之城》說成是一部富含環保意識的作品,而無視於那個取材自英國威爾斯的維多利亞時代礦業小鎮風情,同樣是一派純真質樸的事實——如果宮崎駿當真是個純粹的環保主義者,這座光禿禿的礦山就會成為他批判的對象,《天空之城》也就會被拍成《刨地之鎮》,但他顯然沒有要撻伐濫墾山坡地的意思,片中的居民也不以生活為苦。巴魯每天早晨行禮如儀的起床號,以至於他繼承自亡父對於拉普達的探求欲,所展現的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於科技文明提升生活水準,一貫抱持的樂觀態度,而宮崎駿對此並不憎惡,只是主從有別:科技若是正用,珍禽異獸也可以在殺人機器肩上恣意玩耍,人文與自然和諧融洽地共存共榮。

如此高雅的人生意境,不明所以的人自然所在多有,自覺良善的就說科技萬惡,應當禁絕,而更多的是著迷於科技之力,說什麼也要納為己用的自利者。在這個取材自《格列佛遊記》 (Gulliver's Travels) 的故事中,同樣有代表著人類恃強凌弱劣根性,信仰絕對力量的邪惡反派,他們無視於奇幻文學中,至高無上之力應該封存收藏於密的鐵則,妄想著攫取這股力量,把全世界踩在腳下。那些粗鄙而愚蠢的軍人,以及比起他們更為陰騭險詐的野心家,最終都成了拉普達自毀咒語的陪葬品,然而我們卻看到了一個帶有詩意的結局:崩壞析離的是這些醜惡的人們夢寐以求的科技之力,然而上層的溫室花園及自然生態依舊保存了下來,在沒有任何合理化動力的情況下,繼續冉冉飛升,遠離塵世。即使剝盡了層層假象,天人合一仍然是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境界,不過仍然值得心嚮往之。

這就是《天空之城》,吉卜力工作室早期的大作,有著日後少見的蒸氣龐克風格,以及格式相當純正的西方奇幻冒險體裁。但是在它日式元素幾不可見的包裝底下,依然是那個本質上相當東方的中心思想:天人合一方是真,其他皆為夢幻泡影。

(最後修訂日期: 2018.09.03 )

2 則留言:

  1. 天人合一、心之所向、夢幻泡影。
    十幾年前的神殿版本我記得可沒有這麼東方是吧:p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刪掉了沒有必要的吹捧跟批判(竟然佔了一半,我的天),再破個題,其實沒有改很多啦。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