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8月15日 星期五

你不想知道的蘋果電腦——我讀《 i 蘋果》 (Apple: The Inside Story of Intrigue, Egomania, and Business Blunders)

《 i 蘋果》封面

由於我在考慮過些日子買一台 iBook G4 充充場面,一個從來不覺得蘋果電腦有什麼美好的人,送給我這本《 i 蘋果》。我對於這種商業案例寫作向來興趣缺缺,不過有個機會一窺這間「科技宗教」公司的發展內幕也不錯。

對許多人來說, Apple 跟 Steven Jobs 是同義詞,但有趣的是他只在這本《 i 蘋果》的頭尾出場,整本書幾乎都是在描述「沒有 Jobs 」的蘋果電腦,江河日下的那段歲月,這使得這本書有別於市面上那些 Jobs 的傳記,成為一種比較沒那麼多感性成分的冷冽存在。 Jobs 的粉絲有充分的理由,為他們心中大神的每一個舉措歡呼喝采,然而換到商業經營的角度,你會發現他對於麥金塔的各種堅持,會妨礙到公司獲利,把他掃地出門在當時看來是不得不如此的選擇,之後那幾年的發展也證實這是個正確的決定。這樣的觀點,你在那些帶著幾近宗教情懷的人物傳記裡,是看不到的。

那麼蘋果電腦後來是怎麼走下坡的?這跟 Jobs 還是脫不了干係,只是諷刺的是跟你想的不太一樣—— Jobs 人是被趕走了,但他留下的思考模式仍然瀰漫在整間公司裡,尤其是那些被他用科技改變世界的美夢感染,加入蘋果的工程師。在 Jobs 的陰魂籠罩下,蘋果始終抱持著「不是蘋果發明的,就不用理會」的自大態度,拒絕開放標準,逐漸把自己逼進了高處不勝寒的死胡同;他們對於經銷商以及軟體開發商,令人難以置信的自負、漠視與惡搞,讓人想跟他們合作都極為困難,把自己陷進孤立無援的泥淖裡。這套作風在 Jobs 的意志凌駕一切的時候或許還能管用,但是沒有 Jobs 的本事,卻要擺 Jobs 的譜,結果就是蘋果那些年推了一堆虎頭蛇尾的開發專案,卻始終端不出一個殺手級的產品,一再錯過影響世界的機會。

蘋果人也不是你想像中那種滿懷科技浪漫的善良雅痞,他們的互動很多時候,更像是羅馬式的宮廷陰謀,總是在互相看不順眼跟自己的利益之間,得到一個互相掣肘,甚至背後捅刀的結論。這樣的故事在其他的商業故事寫作裡屢見不鮮,你發現即使是蘋果也不例外,雖然不免會感到有點唏噓,但稍微想一想又覺得理所當然——蘋果人也是人,又豈能跳脫人性之外?《 i 蘋果》講的如果不是蘋果電腦的故事,你我大概也不會抱持著什麼別的期待吧!「 Think Different 」,然而我想起的卻是另一句老生常談: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It's no difference this time.

(最後修訂日期: 2019.03.07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