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7日 星期二

我還以為是史詩,原來是言情小說呀——迷你影集《特洛伊之木馬屠城記》 (Helen of Troy) (2003)

《特洛伊之木馬屠城記》劇照

但凡翻拍特洛伊戰爭題材的影視作品,劇組最頭痛的問題之一,就是到底要找誰來出角那張「發動千船揚帆駛」的傾城之貌。五十年前《木馬屠城記》 (Helen of Troy) 的 Rossana Podestà 沒能扛起來,擺明賣帥哥的《特洛伊:木馬屠城》 (Troy) 的 Diane Kruger 沒能扛起來,這部早個一年播映的迷你影集《特洛伊之木馬屠城記》的 Sienna Guillory 同樣沒能扛起來。我覺得以後女星們乾脆別接這些絕世美女的角色好了,吃力不討好,只有被無聊觀眾消遣不夠絕美的份。千夫所指都會無病而死了,被嫌多了星運就不會被帶衰嗎?

撇開這幾位 Helen 都不夠傾城傾國的選角難題,這部英國腔滿場噴,閉起眼睛都快要以為是莎劇的希臘史詩,最大的問題並不是它都已跑到馬爾他去取景了,卻還是處處透著搭景棚拍的小家子氣,而是它跟當年那部大銀幕的同名作品《木馬屠城記》一樣,選擇以 Helen 作為敘事主角。這意味著即使表面上它是照著《伊利亞德》 (The Iliad) 跟《伊尼亞德》 (The Aeneid) 的脈絡去鋪陳劇情,卻必須對於「原著」裡無甚著墨的 Helen ,進行相當程度的腦補與改編。於是在這個政治正確往女性主義靠攏的新世紀之初, Helen 跟 Paris 不再是沒有責任感的自私背德者,而是有著自由靈魂的浪漫英雄;他們一個不甘淪為男性凝視的玩物,一個不願向亡國宿命的預言低頭,攜手私奔與其說是精卵衝腦,毋寧說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挺身反抗。這樣的描繪在這個時代是討喜的,但是腳本卻寫得很單薄,觀眾既看不出 Paris 究竟是憑藉著什麼英雄氣概,硬是要禍國殃民逆天而行,也不是很能同情老是被父權擺佈的 Helen ,那副肯定要惹事的糾結貌。

這部劇既然在主軸上選擇了另類詮釋的戲路,卻又無法把故事說得通情達理,就註定了它無法得到中等以上的評價;而它在其他枝節上的陳述偏差,以及一些奇特的選角,更是讓整齣劇不時冒出讓你低聲碎念「 WTF 」的時刻。我看著那個飾演 Achilles 的光頭大個,沒想到竟然還有比 Brad Pitt 更不像這位陰鷙英雄的選角; Theseus 綁架 Helen 的光源氏養成計畫是有的,但是讓 Helen 產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哪招,把 Theseus 在這裡寫死又是哪招;因為不祥預言打出生就要置之死地的 Paris ,長大之後陰錯陽差又出現在眼前,當年怕他帶賽的老國王這會兒卻張開雙臂迎接他,哈囉您老是忘了當初是在顧慮什麼了嗎,反反覆覆惹來業。

這部劇聚集了一批我算是蠻欣賞的英國演員,也看得出他們蠻認真地想要把角色的矛盾與掙扎演出來,照說應該要像《沙丘魔堡:世紀之戰》 (Dune) 那般,發揮電視迷你影集的播映時間優勢,好生雕琢出一些史詩人物的況味。但是當我看到不共戴天,理應決鬥到至死方休的 Menelaus 跟 Paris ,竟然並肩坐在沒有人看得到的地方,交心互換他們對於真愛的執著時,我不禁認真回想了一下,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認清這種專門哄騙少不更事的少男少女走冤枉路的浪漫主義,從來不存在於現實當中。好像是上個世紀的事呢。(茶)

(最後修訂日期: 2021.08.07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