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從一個 Lene Marlin 歌迷論壇上頭看到,一個芬蘭人的小故事說起。這位仁兄在某個星期日早上,一如往常地睡醒之後把電視轉到 MTV 台,然後躺回床上假寐賴床,就著貪戀假日早晨的慵懶心情,有一搭沒一搭地聽著電視上的 MV 。有些有聽過,有些沒聽過,有些不錯聽,有些不好聽。只要你不是在一個太奇怪的領域,好東西跟爛東西的比例,通常會以一個你很習慣的比例刷出來。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但是太陽底下通常也沒啥新鮮事。他就這麼聽著電視上的歌曲,一首換過一首。
「她來到此處,剛贏得比賽,漫長努力總算圓夢⋯⋯」
這歌還不錯,唱腔柔柔的,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聽起來像是⋯⋯像是 Lene Marlin ?!他立馬從床上彈起來。我想 Lene Marlin 的歌迷應該都懂那種感覺:望穿秋水等待了四年,就在我們都覺得她恐怕要加入所謂的「一片歌手」行列時,驚喜卻毫無預兆地在一個假日早晨降臨。儘管隨著時光流逝,我們逐漸不再對著她的新專輯引頸企盼,但始終沒有忘記她的歌聲。而現在這歌聲回來了。
呃,也不盡然。
只要是 Lene Marlin 的歌迷,都知道她空窗了這麼些年所為何來:她受不了眾所矚目的生活型態,躲起來把北歐人的憂鬱症減輕到某種程度,然後才有氣力再去錄製第二張專輯。「老實說,我不認為《 Another Day 》會很受歡迎,因為音樂變得不一樣了,變得更嚴肅。我不覺得人們會期待從我這兒,聽到像那樣的東西。」 Lene Marlin 頗有自知之明,期待再復刻一張《 Playing My Game 》的歌迷,拿到《 Another Day 》的時候,多少有點想學肯德基的廣告,在地上打滾撒潑「這不是琳恩瑪蓮!這不是琳恩瑪蓮!」;雖然聽久了也是另有一股況味,但若被問到「那你比較喜歡哪一張專輯?」,多半還是沒什麼猶豫地秒選《 Playing My Game 》。人生不停在輪轉,少女蛻變輕熟女,《 Another Day 》自然也不必要是另一張《 Playing My Game 》,只是歌迷情感上恐怕還是很難完全接受,令他們著迷的輕靈少女一去不復返的事實。
有別於《 Playing My Game 》小作坊製作的小清新風格,《 Another Day 》請來了為一線搖滾樂團操刀的大牌製作人,整張專輯都在倫敦錄音,並且有半數的歌是在錄音室裡寫出來的。製作人是 Lene Marlin 自己去找的,因此跟那種唱片公司霸道亂搞,把整張唱片給毀了的故事完全無關;然而在既有的音樂製作體系下生產出來的《 Another Day 》,作品的成熟度固然比較高,編曲技巧與混音變化也有了業界水準,卻在這過程中丟失了《 Playing My Game 》時期的 Lene Marlin ,清靈脫俗的討喜氣質。這也許是職涯成長必然的取捨,只是我想大多數 Lene Marlin 的歌迷,並不是因為她能夠製作出一張傳統意義上的精美唱片,而去喜歡她的音樂。
這兩張專輯有些相似之處,比方說同樣把主打歌放在第一首跟第三首,中間夾一首編曲簡單的私語呢喃;傳統上濫竽充數的中間段曲目,才是整張專輯的精華所在;最切近私人的那首歌, Lene Marlin 會提著吉他自彈自唱;最後一首歌的主題與死亡有關,而她以北歐人特有的淡然溫柔處之。 Lene Marlin 並沒有刻意保留或剔除舊有的特色,因此這兩張專輯自然也有歧異之處,最明顯的自然是音樂調性的轉變:與《 Playing My Game 》憧憧往來,朋從爾思的少女心思不同,《 Another Day 》幾乎清一色都在談情說愛,但是由於 Lene Marlin 寫歌的這段期間,多半處於心理消沈的狀態,因此這張專輯裡的歌曲,也就自帶一股沉鬱感。主題的多元性受到了侷限,不過換得的是作為治療情傷的「療癒系」音樂,聽眾可以從中挑選出更為切合自身心情的曲目。我自己的感想是,你若平日無事的時候隨意播放這張專輯,它們很容易讓你的心情染上一層莫名的陰鬱感;但倘若你處於某種為情所困的狀態,這張專輯裡頭有相當程度的機率,能夠讓你找到一帖抱團取暖的共感藥劑。
無論怎麼說, Lene Marlin 終究是在歌迷幾近死心,不期不待的情況下,帶著風格迥異的新專輯,回來跟大家 si hei 。這張專輯甚至還發行了一張誰都沒有想到會有的 DVD ,內容是 Lene Marlin 本人解說每一首歌的創作發想,然後在錄音室完整演唱一遍,再附贈三首唱片沒有的 B-side bonus track ,一整個物超所值到爆表。如果她當初想的是復刻另一張《 Playing My Game 》,也許這張專輯就怎麼樣也做不出來了。這跟你我的生活不是一樣嗎?它從不會長成你原先設想的那個樣子,但未嘗不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