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1日 星期四

北國的音樂精靈怎麼了?—— Lene Marlin 專輯《愛 怎麼了?》 (Lost in a Moment)

《 Lost in a Moment 》專輯封面

Lost in a Moment 》這張專輯的製作過程很特殊。 Lene Marlin 有一天打電話給發掘她的伯樂,挪威維京唱片總監 Per-Erik Johansen ,跟他說我有個 demo 想唱給你聽聽看。總監大人聽完之後說,這可不是什麼 demo ,而是一首已經完成的單曲吧? Lene Marlin 說她還有更多哩,然後就從包包裡掏出一整張已經錄好的唱片。 囧

這聽起來像是天下掉下來的專輯,但其實現在的唱片公司並不喜歡這種送上門的成品,他們比較想要拉出唱片製作的甘特圖,每兩週向總監提報一份母帶完成度報告,然後他再隨手把報告丟到一邊,要你放個 30 秒的 demo 給他聽聽——他們不喜歡製作過程脫離掌控,以免歌手做出自嗨但不好賣的音樂。但這正是 Lene Marlin 要自己製作唱片的原因,她不想要按照別人的期待做音樂,於是找上曾經為 Beyoncé 跟 Rihanna 等人製作過專輯的 Stargate 團隊,試唱了幾首歌,然後「不小心」就把整張唱片給做出來了。「不用開會,免接電話,省掉展示⋯⋯這幾乎宛如我又回到當年 Tromsø 老家的臥室一樣,沒人知道我是誰,也沒人在乎我在幹嘛。」

那麼這張出乎意料,橫空出世的專輯水準如何?唱片公司覺得它品質好得出奇,換成他們自己一手操刀,也不見得能做出如此「有賣相」的唱片,這正是他們想要拿去鋪貨的那種商品。然而樂評界卻沒有那麼捧場,他們雖然讚許 Lene Marlin 的歌唱技巧更為成熟了,卻認為這是一張欠缺特色的平庸唱片。 Lene Marlin 把這張唱片獻給她一位任職於 EMI ,意外身故的朋友,有樂評卻說「即使是朋友之死,似乎也沒能夠觸發她的創作更有深度」,話說得刻薄傷人,卻也有幾分真實。《 Lost in a Moment 》是一張聽起來明亮輕快的專輯,應該可以討好到一些先前覺得她唱起歌來無病呻吟的聽眾(這應該不能說歌迷了),但是從歌詞本不再是 Lene Marlin 一字一句親筆手寫,而是改成方方正正的印刷體這件事,我們可以察覺到這張北歐小國複製美式輕搖滾的專輯,跟前兩張確實是有些東西不一樣了。

Lost in a Moment 》的曲目編排,依然有延續前兩張專輯的一些慣例:快節奏的主打歌放在第三首,中後段的曲目比頭幾首精彩,創作情感最切身的那一首抓起吉他自彈自唱,與死亡有關的主題放在最後。雖然結構跟以前相似,個別的曲目水準卻不若往昔整齊,有幾首雖然不至於會聽到厭膩,但確實不像以前那麼耐聽了;有幾首則是少了那份觸動內心的力量,讓你不知道它們何時能派上用場。除了主打歌〈 How Would It Be 〉以外,專輯前半段的曲目,各自都有不容忽視的缺點:〈 My Lucky Day 〉混音金屬味過重,〈 All I Can Say 〉情感疲軟無用,重新包裝上市的〈 Hope You're Happy 〉編曲畫蛇添足,〈 What If 〉旋律有股芭樂味,就連傳統上理應是整張專輯最脫俗出眾的單吉他伴奏彈唱曲〈 When You Were Around 〉,歌詞意境也略嫌單薄。依序播放唱片的歌迷,對於前半張專輯的整體觀感,恐怕是難掩失望的。

幸好這張專輯在下半場扳回了不少分數。〈 Leave My Mind 〉結構清晰有致,〈 Never to Know 〉旋律低迴悠揚,〈 Eyes Closed 〉主題新鮮有趣,〈 It's True 〉手筆白描淡雅,〈 Wish I Could 〉氣質飄逸輕靈⋯⋯相較於前半張專輯那些往流行音樂主流品味靠攏的歌,這些曲目才是 Lene Marlin 的老歌迷熟悉且喜愛的那一味。噢,當然還有台灣版限定的〈 Still Here 〉,可不是每一年都有你喜愛的歐美歌手,翻唱膾炙人口的中文歌曲,對吧?這些還不錯聽的曲目,使得《 Lost in a Moment 》大體上仍然是一張值得花錢買的專輯,只是有別於第一張專輯Playing My Game的清新脫俗,以及第二張專輯Another Day的深沈嚴肅,這張 Lene Marlin 悄悄自製的專輯,顯得有點⋯⋯唔,太普通?我相信她可以帶給我們更獨特一點的音樂才是。並不是這個。

(最後修訂日期: 2023.05.21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