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5日 星期日

一本書拯救滿大街的爛翻譯——我讀《翻譯研究》

《翻譯研究》封面

只要你讀過夠多光怪陸離,但竟然還是有辦法出版上架的翻譯書(想知道關於翻譯書出版的鬼故事嗎?請洽《老貓學出版》),一個順理成章的疑問就會在你腦中油然而生:什麼樣的翻譯才是好翻譯?如今被認為是華語界翻譯大家的散文家思果認為,翻譯的標準一是國語,二是中文,沒有第三個標準;「這句譯文像中文嗎?」,是翻譯者必須要時時刻刻自問反省,用以檢驗譯文是否合格的金科玉律。這兩個說來簡單明瞭的標準,是否能夠成為華語翻譯的圭臬見仁見智,然而用來充當篩檢的操作標準卻相當好用,因為那些不忍卒讀的爛翻譯,幾乎毫無例外全部通不過這項檢驗。倘若「這聽起來不像中文」如此簡單的一個標準,就能夠抓出絕大多數的爛翻譯,這不就近乎於某種金科玉律了嗎?

「翻譯要像中文」這話卑之無甚高論,然而我們自己動手去翻,卻往往連這起碼的要求都做不到。有時我們只顧準確,原文裡頭有的字義一個也不能少;有時我們看到原文精妙的結構,很難抗拒想要把它在譯文裡保留下來的衝動;更多時候我們只是單純的懶惰,一個字就抱定一種譯法,開心地當起人工翻譯字典。我覺得我們在著手翻譯時,似乎隱約有一種微妙的心理,擔心倘若翻譯得過於平鋪直敘,會被懷疑是不是文采不足,沒有能力把原文的精妙處表達出來,只好用大白話翻個意思。「翻譯要像中文」除了各種技術面的難處以外,恐怕也多少含有幾分要耐得住鄙夷眼光的修養。只要是人在江湖,處處都有著對心性的考驗。

《翻譯研究》立論簡潔明確,直接整理出七大要點不廢話,比方說不可隨意增刪原文,要多查閱參考資料,譯完還要檢查校閱等等,大多是著毋庸議的老生常談。比較特別的是,作者提出翻譯工作在必要時需要對原文進行改寫,因此譯者也需要具備一定中文創作能力的見解;這話在翻譯圈裡多少有點爭議,因為一個不小心就會被套上不尊重原文的帽子,然而看到許多在形式上「忠實翻譯」,卻彆扭得難以卒讀的譯文,我還是寧可譯者不要那麼拘泥於原文。理論與實務並重是這本書的另一大優點,作者在立論的同時不斷舉例說明,經常提供兩個版本以上的譯文,讓讀者先瞧瞧典型的劣譯會長成什麼恐怖的模樣,然後再按照先前提列的要點,把它改寫成比較理想的譯文。對於翻譯工作實務上的各種細節,舉凡專有名詞的譯法,如何使用辭典查義,中英文語法相異處如何處理,甚至常見難搞單字,這本書也都有加以探討。

本書書末附上一段小說翻譯範例,原文、原譯及改譯並呈對照,逐句分析,條理分明,有如本書各種翻譯主張與技巧的總驗收與火力展示。雖然這本書似乎欠缺一個結構嚴謹的理論架構,不過比起那些高談闊論堂而皇之,讀不到幾章就把你填塞得頭暈腦脹,不知所云的翻譯學教科書,《翻譯研究》就跟它一以貫之的主張一樣,講著任何讀者都聽得懂的「中文」——在資訊傳播的許多領域裡,那就是「說人話」的同義詞。

(最後修訂日期: 2024.02.15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