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經典重製的電影不受好評,雖然有些感慨,卻不令人意外。我們先撇開「特效很爛」這種表象不談⋯⋯唔,真的很爛嗎?那些水光球很漂亮啊,線條簡單有古拙感的錫罐人也是,難道非得要雷射爆炸滿場飛,才叫做好的特效嗎?電影特效日新月異,但是倚賴特效的電影,倒是愈拍愈回去了,看多了就連觀眾的美學也跟著疲勞,非五光十色不能也。在我看來,這部電影適可而止的特效運用,反而是回歸使用特效的初衷:特效是輔助電影主題的工具,而不是用電影來展示如今的特效做到什麼水準。
《當地球停止轉動》真正的問題,我認為是它的定位。我說的不是該把它歸為動作片、劇情片、科幻片還是災難片,這種只有電影網站編輯才需要傷腦筋的類型窠臼,而是它想要傳達什麼訊息。要看出這部電影想要把氣候變遷的觀點灌輸給觀眾並不難,然而一旦你認定了這部電影倡議環保的意識形態,你就很容易錯過要點,開始批判這電影偷渡了太多基督意象,是環保流氓逼你節能減碳的道德綁架,甚至去追查美國民主黨究竟出了多少拍攝資金,不然女主角何必在片中起碼復誦了六次「 We can change 」。這些批判有一定的真實性,就跟置入性行銷插很大的 LG 、微軟跟麥當勞一樣真實,但是無論你再怎麼犬儒,戲院也不會退你票錢。何不放下在批判中建立精神優越感的習慣,試著從作品中接收到一些什麼呢?
讓我們試著把基督教義、環保教條、政治正確、商業元素這些瓶瓶罐罐都扔掉,甚至不要試著拿它跟據說讓科幻片出圈的 1951 年舊版做比較,你就能掌握到這個文本的中心思想:人類的自毀傾向。不同時代的人們,看到的是不同的危機議題, 50 年代你看到的是冷戰對峙的核毀滅威脅,新世紀初你看到的是氣候變遷的暖化趨勢。新版導演 Scott Derrickson 是舊版導演 Robert Wise 的粉絲,他最不想做的就是胡亂重製,褻瀆經典;不過他看了 David Scarpa 的改編劇本後,覺得這是換了一種方式講故事,並不是東施效顰的重製,於是就大膽放手做了一回。在新版電影的重新詮釋之下,人類自毀的方式與細節或許與時流變,自毀的肇因「人心」卻沒有變過;人心不變,什麼問題都解決不了。從這個角度觀之,新版電影突然間距離爛片就很遙遠了,甚至有點令人細思極恐。
《當地球停止轉動》的戲劇主軸,在那場「麥當勞會談」就已經揭櫫,為外星人接下來行為的合理性定了調——在這間消耗地球資源最不遺餘力的連鎖速食餐廳裡,討論是否要以最終手段拯救地球,有一種微妙的諷刺感。 Keanu Reeves 秀了一段辛苦練出來的中文台詞,雖然明擺著是為了服務中國市場,不過用英語系觀眾不熟悉的外語,來帶出「任何規勸都是沒用的,他們具有毀滅性,又不肯改變」,這幾句令人情何以堪的人性評論,也有那麼一點間接委婉之意。之後兩人切回英語話家常,說的卻依然是很中國式的感情:「我要留在這裡,這兒現在是我的家鄉了。這些年來我一直在怨嘆,自己怎麼這麼衰,被派到這裡。人類生活很辛苦。然而在這輩子即將結束的這時候,我卻覺得自己何其有幸,活過了這一生。」
人類的毀滅性,首先展現在各種「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猜忌心。水光球只是吹壞了幾把紐約中央公園的長椅,美軍二話不說先派兵把它團團圍住;外星人的輪廓才剛從光暈中浮現,甚至伸出了正常人都會解讀為善意的手,就有人看著黑影就開槍;錫罐人有如裝置藝術般地擱置在草地上,但就連這麼一塊破銅爛鐵你也怕,又關又轟的自己先亂成了一鍋粥。我們淪為黑暗森林法則的賽局囚徒,當然是因為對於訊息不對稱的恐懼所致,但那是我們凡事都採敵意認定的合理性嗎?這些外星人的第一類接觸操作其實相當細膩,先派人潛入數十年知己知彼,水光球以和平姿態造訪,還特意搞來一個他們並不習慣的人類形體擔任使者;然而無論你的操作多麼細膩,碰到打從心底恐懼的人也沒用,你無法跟什麼都怕的人講道理。
人類除了先把別人想到最壞的猜忌心之外,還有一套經常壞事的自以為是。外星代表 Klaatu 要找聯合國交流,代表美國總統的國防部長卻說不用,找她談就可以了,自以為代表全人類。既然她自認代表全人類,也就理所當然地自認代表地球,以至於人家說他是來拯救地球的,她卻自動翻譯成他是來拯救人類的。我們就著上帝視角覺得這些自以為是可笑,然而我們難道不也是經常對別人曲解其意,總覺得有人躲在某處算計著自己,然後明明自己把事情攪得一團糟,卻覺得人家憑什麼對你的生活品頭論足?我們在某些層面,並不比女主角 Helen 那個顧人怨的屁孩兒子好到哪去,對待人們跟對待遊戲《魔獸世界》 (World of Warcraft) 裡的 NPC 一樣漠然疏離,明明受到關懷卻覺得自己缺愛,懞懂無知卻喜歡妄下斷語,然後自以為是地總是把事情搞砸。
我在想劇本裡頭為什麼要塞進這個死屁孩,硬生生卡在男女主角之間,破壞每一場戲的流暢與和諧,嚴重干擾觀眾的情緒。難道我們還看不夠毀天滅地,只為拯救瀕臨破敗親子關係的好萊塢災難片嗎?後來我才領悟到,這個對人充滿敵意的死屁孩,正是現今人類的可悲寫照;只有這個臭小鬼有所轉變,我們才能看到人類的希望。他叫來反派妨礙男女主角的救世行動,還自以為是在做正確的事;做了虧心事轉頭逃跑,失足摔落還要人家伸手幫他。直到這時他才發現人家壓根沒有衝著他來,這才終於放下了莫名的恐懼與偏見,然後就跟現今人類一樣,發現自己不知道何去何從,還得回頭仰人鼻息。也許只有當我們承認自己無知無能的那一刻,才能開始踏上他人指引的正確道路。
至於 Klaatu 最後為何改變心意,決定扭轉程序放人類一馬,那個脈絡也很清楚:他在 Helen 身上看到了人類除了毀滅性之外的另一面,也是人類最崇高的情操之一:利他。她的兒子吸入致命的金屬蝗蟲,她請 Klaatu 救救他,然後馬上發現自己也有吸到,臉上閃過一絲驚懼,但是抬起頭來還是請 Klaatu 救救他。雖然這不是「我跟我媽掉到水裡」的二選一,不過人性向來是在乎自己多過他人,在緊要關頭尤其如此——豈不見《一九八四》裡,即使是號稱堅貞不渝的愛情,面對畢生最害怕的老鼠啃咬,竟然是那麼不堪考驗。「咬她!咬她!別咬我!你們怎麼咬她都行。把她的臉咬下來,啃她的骨頭。別咬我!」 Helen 一路上都在跟 Klaatu 掛保證,說人類可以改變,說到觀眾都覺得煩了也沒能說服人家,因為就連你我恐怕也都不買帳,直到面對生死關頭依然展露人性光輝的那一刻。雖然我不認為全球電力停擺,文明倒退到前工業時期,人類就不會再一次把事情搞砸,不過那個「大死一番,再活現成」的意象倒是很美。
如果這些關注人性的大哉問,還是沒能說服你這部電影並沒有那麼糟,起碼演員不會讓你失望。我很難想到還有誰比從小到大,始終是個靈氣美女的 Jennifer Connelly ,更適合出演 Helen 這個滿溢人性溫暖光輝的角色;至於這些年來以撲克臉演技出了名的 Keanu Reeves ,平常那副漠然的出戲貌很為人詬病,不過飾演冷情當感理所當然的 Klaatu ,實在是歪打正著剛剛好。其實即便沒有如此適性的主演加持,我也不覺得《當地球停止轉動》是部爛片,頂多就是手法沒那麼討喜—— Scott Derrickson 畢竟不是 Christopher Nolan ,拍不出《黑暗騎士》 (The Dark Knight) 那份精緻的洗鍊感。不過比起冰封大地,只為了成就好男人宜室宜家形象的《明天過後》 (The Day after Tomorrow) ,或是以漫天死光披露人性醜惡,卻毫無救贖之意的《世界大戰》 (War of the Worlds) ,這部評價不佳的科幻電影對於人類當前的困境,還算是有些覺悟的,只可惜人們似乎並沒有很想要去思考,人類的出路究竟在哪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