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11日 星期日

回歸外星人「常軌」的第三類接觸——電影《世界大戰》 (War of the Worlds) (2005)

《世界大戰》劇照

觀賞這部沒打算讓觀眾舒服的暑期強檔時,我一直回想起前年夏天,發生在我家廚房的物種大滅絕事件。先是在蜂蜜罐上看到螞蟻,循線追溯到流理台下方櫥櫃夾板間,不知何時築進去的蟻巢時,我就知道這事恐怕沒辦法善了。如果是在德國,家裡發現蟻巢,可以通知當地衛生局,他們會派人把蟻巢移到屋外安置妥當,跟人類井水不犯河水。但是在台灣這麼一個生命權觀念薄弱的社會,別說是上網怎麼搜尋都找不到提供移巢服務的單位或公司了,光是去詢問有沒有可能這樣做,大概還會換來覺得你異想天開的打量眼神。於是你也只能無奈地抓起雷達殺蟲劑,伸進櫥櫃夾板,噴灑趕盡殺絕的死亡噴霧。不知道當年那些螞蟻,抬頭看到雷達殺蟲劑那根血紅色的噴管時,牠們是不是就像這部電影裡的平民百姓,抬頭仰望外星人三足殺人機器的觸手,那般地感到無助與絕望。

螞蟻不會知道我的無奈,電影裡的人類不會覺得外星人無奈,電影外的觀眾更不會認為扮演入侵者角色的敵人,有什麼好無奈的。 H. G. Wells 在 1898 年撰寫《世界大戰》的原著小說,用意是要讓英國人體會,受到帝國主義強勢入侵,無力反抗任人宰割的被殖民者感受; Orson Welles 在 1938 年以此為藍本改編,引發上百萬美國人驚慌失措的同名廣播劇,訴諸的是經濟大蕭條時期,對於戰爭陰霾杯弓蛇影的群體心理; Byron Haskin 在 1953 年翻拍的首部電影作品,則是用原子彈對抗入侵者的畫面,反映了冷戰時期全球毀滅的末世偏執。《世界大戰》從來就不是一個單純的「火星人入侵地球」文本,它每次問世都有它顯著的社經背景,這也難怪當人們看到都市毀滅殆盡,街上一片混亂,通訊全面中斷,以至於尋人啟事、墜機殘骸、少了世貿大樓的曼哈頓天際線等等,這些影像想要喚醒的是什麼 21 世紀初特有的當代恐懼,也就昭然若揭了。

美國人既是在紐約市區束手無策,眼看著高樓塌了的被入侵者,也是在阿富汗與伊拉克逐個村莊掃蕩恐怖份子,當地穆斯林眼中不折不扣的入侵者。我始終無法確定這部新拍的《世界大戰》,究竟是想把美國人放在哪個位置上(雖然 Tim Robbins 飾演的擁槍自重民兵,那句「佔領行動永遠都會失敗!」,怎麼聽都像在吐槽小布希),不過 Steven Spielberg 不愧是手法嫻熟的大導演,他把被入侵者眼中的風情畫,處理得令人膽戰心驚不敢直視,卻又帶著讓人目不轉睛的異樣美。被死光擊中的人們名符其實地灰飛煙滅,只剩下衣物漫天飄落,成為種族滅絕的常駐景致;外星機械的觸手在河面隨意抓捕落水人類,河岸邊的人類則宛如螻蟻般被死光噴射撲殺,淒凌的慘叫聲不絕於耳;逃得生天的群眾站在平交道前,望著貨真價實的「火」車疾馳而過,而人們對此光景已是木然無感;至於外星機械漫山遍野留下,噁心巴拉的血色脈絡,你一點也不想要知道那是用什麼原料製成的,但你當然心知肚明。

然而這部新拍的《世界大戰》,真正令我心驚不已的,並不是這些圖像化的毀滅殺戮,而是大難臨頭但求自保的赤裸人性。群眾看到逃難可用的汽車,一湧而上搶車的暴民心理可以理解,但是看到有人赤手撕開破掉的擋風玻璃,滿手鮮血淋漓亦不知痛,那鏡頭確實有一種粗暴的震撼感。開車時對著叫嚷著「這車可以載 20 個人!」的路人說抱歉,換成自己上不了船時就叫嚷著「你們至少還可以再載一百個人!」,換了立場就換了腦袋的心態是想當然耳,只不過免不了還是會覺得有些諷刺。 Tom Cruise 飾演的主角當然不是什麼聖賢君子,一個有著許多人性缺點的凡夫俗子,優先顧慮自己兒女無可厚非;只是當你看著他為了不讓好心收容他們的路人甲暴露庇護所,無聲無息地用蠻力爭搶上了膛的霰彈槍,後續更是動手殺了對方,還是忍不住搖搖頭——道不同不相為謀,只求苟活不願反擊入侵者是個人選擇,但他大可選擇帶著女兒離開,有什麼非得你死我活的道理?我覺得我是做不出這種為了不死貧道,自己搞死道友的事情,但或許也只是因為還沒到那事到臨頭的節骨眼,坐著看戲不腰疼罷了。

除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人性陰暗面以外,《世界大戰》採用了跟《明天過後》 (The Day after Tomorrow) 類似的路數,把修補親子關係的主題跟炫目特效一起捆綁銷售,試圖在毀天滅地的人類末世裡,販售一份賺人熱淚的暖心溫情。繼去年的 Dennis Quaid 之後,我們又被強塞了一位不稱職的父親,配上情感疏離的兒女,即便世界崩壞,文明頹圮,把拔還是很笨拙地愛你們的唷!然而這個文本似乎並不打算認真救贖主人翁的人格缺陷,而他那個有著滿腔的莫名熱血,一頭熱想要參戰送頭的兒子,以及睜大眼睛尖叫的演技點滿,但是每一場戲都放聲尖叫令人煩躁的女兒,似乎也沒能讓觀眾發揮多少同理心。一個父親忙著跟兒子爭論,叫女兒聽話,除了大吼大叫跟凶巴巴以外,就是凶巴巴跟大吼大叫;從故事頭吼到故事尾,也沒看出他們的關係有什麼改善。《明天過後》至少還有一門心思堅定地潑灑漫天狗血,《世界大戰》卻不知道打算把觀眾的情感帶到哪裡去。

無論是訴諸於後 911 的美國人集體創傷記憶,抑或是在末世光景裡販售親子溫情,對於這部時隔半個世紀新翻拍,乘著暑期強檔出來搶錢的《世界大戰》,似乎是期待過多了。不過倘若你追求的是某種源自於人類本源的顫慄感,那麼 Steven Spielberg 精準細膩的場面調度,在用錢堆砌出來的頂級特效加持下,依然足以讓容易受到視聽氛圍感染的你,可能有幾個晚上不太好睡。只是我看著自家廚房櫥櫃裡,那些個被死亡噴霧籠罩過後,再也沒有任何動靜的斑駁黑點,仍不免要稍微換位思考一下,有朝一日若是易地而處,我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又有幾個觀眾是跟我一樣無聊,在看爽片的時候都在想這些不爽的事呢?(攤手)

(最後修訂日期: 2022.08.23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