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3日 星期日

就算在地獄,我們也是最棒的,所以呢?——電影《地獄尖兵》 (Лучшие в аду) (2022)

《地獄尖兵》劇照
「沒子彈了吧?丟掉武器,慢慢爬過來。」
「我爺爺當年一路打到柏林,不是為了讓我像個龜兒子一樣向你投降。」
「我爺爺也去過柏林啦。」

觀看當今世上最聲名卓著/惡名昭彰的傭兵瓦格納集團 (ЧВК «Вагнер») ,在俄烏戰爭開打的 2022 年,出人出錢拍攝的硬核戰爭電影《地獄尖兵》,我原以為這是瓦格納集團拍來招攬生意,向潛在雇主展示他們是怎麼打仗的示範帶。「白軍」進攻,「黃軍」防守,在兩小時的作戰時限內爭奪幾棟建築,有如力求逼真的實彈演習對抗賽,劇情成分基本是零。傳統鏡頭語言結合了無人機拍攝、砲擊下的晃動鏡頭、 GoPro 風格的載具攝角、以及第一人稱近距離過肩視角,彷彿你就跟在探前尖兵身後,手把手學習如何進行現代城市巷戰的 CQB (Close-Quarters Battle) 。

但是看著字面上的槍林彈雨下個沒完,我慢慢有了別的想法。白軍攻堅,黃軍堅守。白軍叫來 AGS 榴彈組支援,黃軍叫來 120mm 迫擊砲反擊,白軍再叫來 D-30 榴彈砲反制,黃軍用無人機搭配 152mm 迫擊砲還擊,白軍反制無人機然後用多管火箭砲洗地,黃軍壓制不過就叫來 240mm 自走砲。士兵跟武器一樣,全都是消耗品,派上用場發揮作用,同時也暴露位置,然後下一輪就被對方反制幹掉。「這是戰爭,沒有什麼合適不合適的。」

既然是硬核戰爭電影,戰場的殘酷自然是非常白描,但它真正渲染的殘酷,並不是士兵被砲擊,伴著血霧被炸飛的視覺衝擊,而是各種充滿隨機性的生死一瞬。手榴彈丟了過來,你得要在它爆炸前把它踢開或扔走,反應慢個半秒就會被當面炸個開花。雙方摸黑走地道想抄敵方後背,帶頭的撞在一起然後倏地開槍互射,誰活誰死沒有任何技巧成分。反制砲擊把一門火砲連同士兵炸得支離破碎,其餘的人一時還沒回過神來,「快給我動起來,你們誰也幫不了他們!」優勢敵人衝了過來,寡不敵眾的士兵拉過死掉的戰友屍體詐死,開槍打死第一個猝不及防的敵人,然後還沒來得及推開戰友屍體,第二個敵人就衝過來開槍。被炸的砲兵隊長臨死前兀自在罵大頭兵,我們要把最後一發砲彈打完,你他媽睡著了嗎還不去填彈,被罵的兵愣愣地抱著彈藥往火砲走去,然後被下一發打過來的砲彈炸死。大腿動脈被射斷,「算了吧你什麼都做不了」,然後他跟隊友拿了兩顆手榴彈,打開保險衝向敵人,用同歸於盡來打破僵局。

這些英勇事蹟照說可歌可泣,但沒有人反思人生,上演內心戲,或是烙幾句大便話,因為沒那閒工夫。戰鬥沒有鋪墊,上場就打。戰場沒有主角,每個都是龍套,因為誰都可能一眨眼就死翹翹。沒有長吁短嘆的無奈台詞,沒有情緒昇華的臨死遺言,戰鬥的節奏有如時間的巨輪,誰敢停下來它就敢從你臉上輾過去。「你怕了嗎?」「我沒時間害怕。」

兩個小時的戰鬥結束,黃軍全滅,白軍也只剩下兩人存活,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慘勝。然而他們達成的戰術目標,卻沒什麼戰略意義,人家隔天就運來替補用的火砲,白軍依舊沐浴在砲彈洗地的地獄裡。雙方又各自拉了一批新兵蛋子,一陣慷慨激昂的男子漢訓話,繼續投入這台絞肉機。今天的你死我活明日再來重演,所有的死亡顯得既荒謬又毫無意義。

電影裡頭有一幕,駐守在房間裡的黃軍士兵,看到一幅聖尼古拉斯的畫像被震落,撿起來放到書架上扶正,胸口畫個十字。過了三秒之後,他被爆破炸倒的書架壓住,突入的白軍與別的黃軍交火,其中一人在地上發現又被震落的聖尼古拉斯畫像,撿起來放到書架上扶正,胸口畫個十字。他以火力掩護其他白軍推進,最後要離開這個房間時,被書架壓住的黃軍爬了起來,這兩個對著同一幅畫像,同樣虔敬地畫十字的人,「狗東西!操你媽的!」肉搏扭打至死方休。

我想在這篇文章開頭,那兩位爺爺當年一路打到柏林,恐怕也不是為了讓他們的孫子,在戰場上拼個你死我活至死方休吧⋯⋯但那正是時至今日在那幾千公里外的異國,天天都在上演的兄弟鬩牆荒謬劇。任何在網路上主張捍衛什麼什麼價值,不惜一戰的人,無論他的政治標籤是什麼顏色,在我眼中全都是一個樣——他們壓根就不知道自己在高喊的意味著什麼。把這些個鍵盤俠丟進這台絞肉機,沒一個能活五分鐘,但他們都以為保家衛國,不過就是開一局《絕地求生》 (PlayerUnknown's Battlegrounds) ,沒吃雞就下一場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