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1994 年拍攝的黑白片。什麼時代了還拍黑白片?導演 Kevin Smith 說,這是因為他要省錢,用學生價買了廉價的 16mm 黑白底片。同樣是為了省錢,片裡除了他自己親自上陣以外,用的演員都是他的狐群狗黨,男主角當時還在 AT&T 的郵務室上班哩。東摳西攢的,最後的製作成本是兩萬七千美元,在《厄夜叢林》 (The Blair Witch Project) 那個更寒酸的兩萬美元製作費之前,算是相當驚人的小成本商業電影了。
這是我看 Kevin Smith 的第二部電影。第一部是去年剛上映的《怒犯天條》 (Dogma) ,儘管有眾多明星加持,得到的評價卻不如這部《瘋狂店員》,還被天主教會追著打。但是其實你並不需要特別敏銳的觀察力,也能輕易發現這兩部相隔五年的作品,有很多元素是共通的——骯髒低俗的對話、廁所幽默、造型與性格如出一轍的 Jay and Silent Bob 、出口必夾帶F字首的性交語言。甚至連那個一開始覺得很新鮮,到後來就開始有點不耐煩的感覺,都別無二致。五年是一段很長的時間,創作出來的東西卻是如此雷同,該說是不改初衷呢,還是故步自封(這通常跟你是否喜歡他那個調調,有很大的關係)。
讓人認真不起來
《瘋狂店員》想要表達的,似乎是市井小民單調無趣的上班生涯裡,百無聊賴的一日寫照。如果你可以暫時撇開美學堅持與文藝內涵(這是你在 Kevin Smith 的電影裡最無法期待的東西),這部電影是有一些訊息的。在店裡大聲呼籲反菸運動的人,真實身份是口香糖公司員工;主角 Dante 跟女友毫不避諱地討論他們跟多少人上過床跟口交;各式各樣光怪陸離的奧客(要挑出一打完美無瑕的蛋的客人,翻遍每一瓶牛奶的保存期限,確定買到的是最新鮮的客人,站在標價牌前問你這個多少錢的客人……)。黑白片所產生的類紀錄片色彩效果,產生了意外的記實暗示效果,讓你覺得這些全部發生在一天之內的種種怪現象,只要你店員做得夠久,早晚一定會碰得到(事實上也是)。
這麼一部欠缺人類高級情操的電影,得到的評價自然還是很兩極化:二十歲左右的Y世代觀眾,比較容易欣賞電影裡用惡搞反抗社會秩序的笑點,而年齡稍長的社會菁英們,很明顯地就不太買帳。「搞笑」是這部電影在年輕世代受歡迎的表面因素,但如果你稍微探究一下,就會發現它真正觸及到年輕人認同的,是那個雖想認真生活卻無所適從,因此只好消極反抗的意識型態。兩位主角 Dante 跟 Randal 的人生觀看似南轅北轍,其實是我們許多人對很多事情看法的一體兩面。 Dante 代表的是我們想要相信的那種生活態度,誠懇樸實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休假被叫來上班也任勞任怨;有個對自己很好又不時勸你上進的現任女友,卻老是忘不了那個有點糟糕的舊女友;雖然經常碰到奧客折騰,但還是本著職業道德殷勤招待。他的死黨 Randal 卻完全相反,覺得客人又笨又煩,就極盡所能地羞辱、激怒他們,想丟下店面不顧就直接拉下鐵門上大鎖,跑到樓頂打曲棍球——反正奧客怎麼樣都不會滿意,乾脆為所欲為還比較爽快,管你的。你很容易就會選邊站,但其實我們大多數的人,這兩種性格都有,只是看你在什麼情況下,展現你的哪一面罷了。
我對於這種人性的矛盾面很感興趣,不過 Kevin Smith 雖然有他的創意跟才氣,把許多上班族生活中碰到的離奇瑣事堆砌在一起,譜成這齣現代生活的荒謬劇,但他似乎並沒有一個要把觀眾往哪裡帶的明確中心思想。這些瑣碎的事件彼此間缺乏連貫性,即使用了很多看似提點,但是並不比隨機選取高明到哪裡去的副標題卡,也沒有讓觀眾比較能夠掌握住一場場戲的脈絡與精髓(想看成功示範的話,請租一片《黑色追緝令》 (Pulp Fiction) 來觀摩)。結果很可能是你看了半天,除了逐漸升高的不耐煩情緒以外,唯一得到的啟示就是要不負責任。比起連珠砲的髒話跟惡搞行徑,這恐怕才是看《瘋狂店員》,最不健康的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