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如果你沒有一口氣把它看完,原因可以有很多種:也許它不夠精彩,也許你覺得再不睡明天爬不起來上八點大刀老師的課,也許你突然被你想追的學妹叫去宿舍打蟑螂。不管是什麼原因,我們都可以用一句很客觀的話,來敘述這部電影:它沒有讓你覺得欲罷不能。
對我而言,《黑道當家》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一年多前我看了一半,好像因為要趕堂的關係,丟下後半段沒看,就這麼一直晾著。這次我有個機會把它看完,事前還在想會不會是因為當時我剛看完《黑色追緝令》 (Pulp Fiction) ,抱著同樣的期待,所以才沒有欲罷不能的感覺。這次從頭到尾完食,唉,它真的不夠吸引我,不關 Quentin Tarantino 的事。
漫不經心的自嘲
《黑道當家》這部跟《四海好傢伙》 (GoodFellas) 、《教父》 (The Godfather) 這些寫實派黑道電影大相逕庭,又不太像《黑色追緝令》有著異化、後現代黑色幽默的電影,頂多只能稱得上黑幫喜劇,而且是有點淺碟的那種。它的故事裡頭有一些黑道人物,但是卻沒什麼黑道文化,換句話說,看不太出它的意境在哪裡;若說要搏君一笑嘛,它那個有點卡漫風格,直來直往、胡搞硬來,卻不必付出很大代價的誇張調性,又讓人難以對它的情節認真。你可以戲謔,但不能脫節,《黑道當家》很多時候,卻讓你不知道哪些地方笑笑就好,哪些橋段卻要聚精會神。
90 年代的黑幫電影,錯綜複雜的情節是不可或缺的,即使是喜劇走向也不例外。《黑色追緝令》跟《兩根槍管》 (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 ,都是在複雜中展現詼諧與幽默的佼佼者。然而《黑道當家》雖然也有好幾個角色,好幾段江湖恩怨,但是卻交織得鬆散凌亂;雖然還不到不知所云的程度,但有些關鍵處你可能會摸不透徹。不過你還是能夠接著看下去,反正就是每個人都要一筆其實並不屬於他的錢,好去做他想幹的事情,至於這筆錢本來是誰的,要怎麼弄到手,那是他們家的事。
黑幫電影很難免得了血淋淋的場面,《黑道當家》算是收斂的,噴血幾乎都集中在被揍歪的鼻樑四周,而劇中的許多男角跟一個女角,都陸續受到這種待遇。這幾乎已經要被化約成一種黑道施暴的象徵了,可是當我一次又一次看到某人歪斜染血的鼻樑時,我的想法是:「喔,又一個人被海扁了。」然後不知道是該笑還是該怕。有的時候你就是需要血濺五步,天下縞素,不然暴力也就只是暴力而已了。
《黑道當家》最大的賣點,當然是它把黑道跟好萊塢電影圈交疊在一起,做了一次自我嘲弄,讓你看到一部並不打算名垂青史的商業電影,從籌資、選角到尋找劇本,是怎麼個市儈俗氣,因循苟且。把黑色電影的爆烈邏輯,與社會諷刺的酸味結合,應該是有搞頭的,可惜無論是導演 Barry Sonnenfeld ,還是改編 Elmore Leonard 同名原著小說的編劇 Scott Frank ,都把這盤菜炒得太平淡了,既不夠犀利也不夠辛辣,反倒比較像是一盤摻了甜麵醬的客家小炒。西方的影評人大多很捧這部電影的場,但我倒是覺得不需要因為它打著紅旗反紅旗,開了好萊塢自家一個不痛不癢的玩笑,就把它視為什麼非看不可的經典。它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