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3日 星期日

有沒有製片要贊助太空夢?——我讀《奔月追緝令》 (Back to the Moon)

《奔月追緝令》封面

你以為這是《十月的天空》 (October Sky) 職場版⋯⋯好吧其實也算,因為你身邊的人照樣不支持你的遠大夢想,小時候煤林鎮的鄉巴佬抬頭望著 Sputnik 發發八卦然後低頭挖煤,現在 NASA 的菁英抬頭望著月球感慨榮景不再然後低頭做無聊庶務。我來 NASA 爆肝可不是為了這個⋯⋯作者想要寄情於太空小說,逛遍書店卻找不到一本小說,能夠把讀者帶回宇宙探索第一步的月球,直到他認清一個事實:如果他想看這樣的一本小說,就得自己寫。

千萬不要對 Homer H. Hickam Jr. 這種人嗆什麼「不爽自己寫啊」。你嗆幾次他就幹幾次給你看。

Hickam 有一種奇妙的本事,他能夠把所謂的美國夢最天然無雜質的那部份提煉出來,讓早就不信這套的你重新燃起熱血魂;沒有這種少年漫畫式的熱情,你大概也不會用四五百頁的篇幅,去說一個離職 NASA 工程師偷了太空梭重返月球的故事。或許是怕讀者對他一相情願的熱情不買單吧, Hickam 選擇用一個最芭樂但是百試不爽的元素,來包裝探索太空的浪漫情懷:愛情。這個選擇並沒有聽起來那麼浮濫,因為跟主角擁有共同夢想的亡妻,雖然只出現在短短兩三幕的回憶片段裡,卻隱然成為一種貫穿整個故事的理念象徵。做為一個讀者,我發現我不時會去揣想這到底是怎麼樣的一位女子,然後好像怎麼樣也甩不掉 Ellie Arroway 的形象。(苦笑)

但是《奔月追緝令》畢竟不是《十月的天空》,在缺少真實經歷做為文本的情況下, Hickam 做為一個科幻作家的才氣,也就只夠他寫出一個表面上高潮迭起,稍微想一下就覺得其實很肥皂的故事。主角用愛與正義感召全人類為哥倫比亞號加油,原本應該要來亂的人都會為你的理念感動而共同努力,雖然還不至於到令人出戲的程度,不過這小說愈讀到後面,就愈會給你一種在讀好萊塢劇本的錯覺。接下來就該選角開拍了吧,到底要找哪個票房女星來演那個戲份相當重的花瓶呢⋯⋯(踢飛)

該稱讚的該酸的都交代過了,最後我們還是來談一下這本小說的中心議題吧:我們應該把原本可以用於低收入戶社會救助的預算,拿來挹注在看似好大喜功的太空事業上嗎? Hickam 當然有他非常明確的態度,然而他在這本小說裡直接設定核融合發電技術已經成熟到可以商業化,只要上月球就能取得原料,一勞永逸解決地球上的能源問題,有點滑頭地迴避了這個道德選擇的難題。你當然也可以選擇跟作者抱持相同的觀點,認為太空計畫絕對物超所值,然後跟著他一起享受一意孤行擇善固執的優越感,不過這對於現實中相關議題的辯論,恐怕沒有什麼幫助。這實在蠻可惜的,因為我相信 Hickam 並不是只想寫本小說來自爽,但是如果這本小說沒有達到他想要的效果,也許他應該回頭再去思考一下,為什麼沒有人要寫一本「回到月球」的小說。

(最後修訂日期: 2013.02.01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