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1日 星期六

「請不要努力。」——電視劇筆記,《 Dr. 倫太郎》第 1 集

《 Dr. 倫太郎》劇照

「精神分析是同感的科學。我認為所有的精神疾病並非生病,而是一種人心的特色。貼近每一個人的特色,能因此產生同感,原本破碎的患者的心,就能漸漸整合在一起。」這是倫太郎給精神分析下的基本定義,他以同感做為主軸的治療策略,也是以此為本。病患想要的東西在很自然的時機拿給他,眼神絕不從病患身上移開,就算對方是男人也要看情況溫柔地握住他的手,都是同感治療的基本款。

當然啦,同感治療不是萬無一失。你看他跑去同感要跳樓的女子,同感到不得不跟她一起跳,這就是你跟病患搏感情的風險——萬一樓下氣墊還沒搭起來,不就冏了嗎?但是如果你真的想要「拯救」病患,你就必須去承擔可能會失敗,甚至把自己也給賠進去的風險。學生問他精神科醫師有沒有愛上病患的危險性,他回答「要是這樣就跟病患結婚,將你的人生奉獻給病患」,雖然有點像課堂幽默,我倒覺得那裡頭也有幾分認真——沒有這種程度的覺悟,你的同感又能夠有幾分力量?

不過倫太郎的同感治療,真正的中心思想是什麼?是那句顯然跟他自己的切身經驗有關,幾乎貫串所有案例的主軸:請不要努力,因為你已經夠努力了。事實上,如果你去看所有的精神疾病,看到夠深的地方,我相信你會看到同樣的東西——讓你生病的不是你悲慘的人生,而是你試圖改變卻徒勞無功的努力。這並不是說人生不需要努力,人生本來就是一場努力,然而人們卻幾乎總是在錯誤的方向上頭努力。想要讓一盆汙濁的水變澄清,首先你得放著不去攪動它。

「請不要再努力了!不管你怎麼找自己的缺點,都不可能找到,因為那種東西一開始就不存在。」倫太郎想要「輸入」這個受到職場霸凌,不管怎麼努力討好同事都沒用的病人大腦的,其實就是這麼簡單的幾句話。但是這幾句話你用講的,人家一定聽不進去,她聲稱自己「根本感覺不到痛或是任何感覺」,這樣的人誰會在乎你那幾句破爛的正能量。但這反而成為一個很棒的突破點:她當然感覺得到痛,每個神經突觸沒壞掉的人都感覺得到,問題的關鍵在於你要把她的痛覺,跟什麼訊息掛鉤在一起。

「你一路奮戰過來的悲傷,就像是這種感覺⋯⋯」(放一個冰塊在病人手裡)
「⋯⋯醫生,好痛⋯⋯」
「是不是比割腕時更痛?」
(病人把冰塊丟在地上)
「請感受冰塊隨自己的體溫,溶化掉的感覺。」(把冰塊撿起來,放回病人手上)
「⋯⋯好痛。」
「沒錯,感受一下。」
「⋯⋯好痛!」
「好好感受。」
「好痛!」
「繼續感受下去。」
「好痛!!!」
「認真去感受。」
(冰塊溶得差不多了,把剩下的拿走)
「就像這個冰塊一樣,疼痛遲早會消失,而受到傷害的你的心也一樣。」

這招我也用過,不過通常是用揍的。難怪我沒辦法當心理師。 X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