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7日 星期六

幫你的情緒算一筆帳,再發火不遲——我讀《情緒賽局》 (Feeling Smart: Why Our Emotions Are More Rational Than We Think)

《情緒賽局》封面

身為一個從小看《星艦迷航記》 (Star Trek) 長大的半吊子科幻迷,我對於 Spock 先生跟 Data 先生,總有著一份心有戚戚焉的認同。我認同的是 Spock 老覺得自己的同伴都是一群理盲,跟地球人共事就是心很累的犬儒感;到了第二代影集《銀河飛龍》 (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 的 Data 身上,這份犬儒感磨去了睥睨眾生的稜角,轉化成一股愣頭愣腦,不諳世事的討喜氣質。但無論是犬儒的 Spock 還是天真的 Data ,他們的角色趣味都建立在「理解情緒不能」這個人設上頭——情緒這個東西到底頂什麼鳥用,生雞蛋的無拉雞屎的有,真搞不懂人類為什麼老是要讓情緒壞事。

我會對 Spock 跟 Data 心有戚戚焉,自然是因為我跟他們一樣,都是「理解情緒不能」症候群的患者。這並不是說我跟他們一樣沒有情緒或極度壓抑,事實上我是一個蠻容易產生情緒的人,但正是因為如此,我總是在做決策時刻意把情緒抽離,儘量依據純粹理性做決定。這是後天養成的思考模式,因為在我的生活經驗裡,每一次讓情緒主導我的決定,最後的結果幾乎都是糟糕透頂。情緒這玩意之於我的人生,似乎只有把事情搞砸的份,最好是從頭到尾都不要有,就算有也不要讓它掺和到決策過程中。我對於情緒的看法,有時候就跟 Spock 如出一轍:

某人類:「我聲量提高並不代表我嚇到了,或是沒辦法做好我的工作。那只表示我有每個人類都有,一個叫做腎上腺的東西。」
Spock :「聽起來實在是很不方便。你有考慮過把它割掉嗎?」

人們為什麼寧願被情緒牽著鼻子走?因為根據純粹理性推論出來的結論,有的時候著實令人情何以堪,不願面對。《情緒賽局》書中那個「轟炸機的死亡樂透」故事,就是一個極為鮮明的例子:美軍進行轟炸塞班島的效益與風險評估,轟炸機搭載愈多炸藥,執行任務效率愈高,但相對的炸藥加上燃料的重量,會限制轟炸機的閃避能力,增加飛行員的風險;反過來說,若是降低炸藥量,就必須多執行幾次任務,也會增加整體風險。那麼是要執行多次低風險任務呢,還是執行少數幾次高風險任務?

專家算出來的最佳解,是抽籤選出四分之一的飛行員,滿載炸藥,只出一次任務就足以完成目標;然而由於滿載炸藥,燃料只夠單程,等於是自殺任務。這個方案可以使飛行中隊的整體風險降到最低,沒有抽中「死亡樂透」的其他四分之三飛行員,完全不用出任務,風險是零;其他所有替代方案的個別飛行員預期生還率,都遠低於 75% 。這個方案既公平又有效,每個人抽中死亡樂透的機率完全一樣,同時也讓每個人獲得最高的生存機率;但你可以想見飛行員對於這個死亡樂透方案的反彈有多強烈,因為他們沒有人想要理性地把自己的性命,交付到隨機的手氣上,寧願情緒性地把命賭在另一個生還率低得多的隨機運氣上——出任務飛上天,隨人顧性命。

就我的個人經驗看來,情緒向來只有壞事的份,做決策時能免則免;而既然我自己是儘量不想讓情緒干擾我的決策,我當然會認為人人都不該讓情緒干擾他的決策,凡是控制不了情緒的,都是沒必要地在找自己麻煩。但是情緒這個東西當然不會沒有必要,不然人類就不會歷經數十萬年的演化,還留下這麻煩的玩意,減損自己的生存機率與演化優勢。在世界頂尖的決策學術研究機構,希伯來大學理性研究中心擔任主任的作者 Eyal Winter ,從演化論的觀點出發,結合經濟學家最愛用的賽局理論,試圖探討情緒在理性決策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他在本書林林總總列舉了許多例子,對於賽局理論不甚熟稔的讀者,很容易讀著讀著腦袋就花掉了,但他的路數其實相當一以貫之:把情緒賦予某種金錢價值,如此一來它就可以納入理性考量的脈絡裡,經由計算得出決策的最佳解。

作者以這個把情緒理性化的手法,解釋在許多宗教文本中被奉為圭臬,講究互惠互利的「倫理黃金法則」——他人慷慨時自己表現貪婪會羞愧,自己慷慨時他人表現貪婪會憤怒,而這兩種情緒都會對彼此造成代價,因此即使有違你個人所欲,你也得保護他人的情緒不受傷害,免得你自己的情緒也受到傷害。這樣的解讀雖略嫌粗暴,但不打高空而且很好懂:情緒一旦被賦予了某種價值(在賽局理論中,價值通常是以 $$ 表現),那麼賽局的納許均衡(沒有人可以藉由改變自身策略而受益)就有可能不再是出於純粹的金錢考量,選擇不合作互婊,而是加上情緒考量之後,選擇合作互惠。

一旦我們賦予情緒某種價值,把它納入唯利是圖的理性賽局分析脈絡,一些現實生活中令人不解,但確實會發生的古怪現象,就獲得了令人恍然大悟的解釋。造成「動機逆轉」的金錢獎勵,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提供金錢獎勵想要誘使人們去做某個行為,卻適得其反。提供抽成勸誘人們去做善事,他們從中獲得的精神滿足感,反而受到無可挽回的損傷——這件事不再是行善,而是有給薪的工作,報酬還有夠低的。家長到托兒所接小孩遲到了要罰錢,非但無法遏止家長遲到,反而讓遲到的情況變得更為嚴重——罰金現在成了變相的「付費保姆服務」,家長付了罰金,就不再有先前遲到時的愧疚感。提高紅利想要激勵員工努力工作,反而促使他們打混摸魚的激勵管理模型,雖然稍微複雜了些,不過只要反覆讀個兩次,也就不難發現問題的癥結點,依然在於單純的金錢獎勵沒有考量到的情緒成分,以及員工彼此之間的博弈算計。沒處理好情緒,人們就連金錢也會跟它過不去,有錢難使鬼推磨。(丟銅板)

人類之所以會產生這些情緒,是因為很多時候人們會不斷跟同樣的對象互動,這些情緒有助於我們不必每次都拿出紙筆算一遍賽局,才知道怎麼樣跟對方互動最為有利。在賽局理論的術語中,這叫做「重複賽局」,也是用來給著名的「囚犯困境」 (Prisoner's Dilemma) 解套的基本架構。重複賽局相當程度地反映了我們現實生活的處境,因此幾個經典策略也是一點就通,比方說你一定有碰過採用「恐怖型扣板機策略」 (grim trigger strategy) 的人,他們的應世法極為暴烈,只要你合作他就繼續合作下去,但只要你有一次選擇不合作,就算就這麼一次,他也會從此選擇不合作,直到地老天荒也不會原諒你。不想搞得這麼極端的我們,則是很有可能採用比較中庸的「以牙還牙策略」 (tit-for-tat strategy) ,對方不合作那我也不合作,但我就只有在對方不合作時懲罰他一下,讓他還有回頭是岸的機會。這些策略只要運用得宜,都有很高的機會形成合作均衡,讓對方即使只是暫時性的不合作,都會導致自己得不償失。很多研究賽局理論的學者,喜歡把事情搞得錯綜複雜,也許是為了彰顯自己聰明絕頂,思慮周詳;但是作者倒是藉由這些深入淺出的範例,說明要促成雙方合作以獲得獲得更多報酬,靠的往往是單純跟直截了當,而不是複雜跟精於算計。

不過《情緒賽局》這本書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並不是這些建構精妙的賽局模型,而是為了驗證這些賽局理論,研究者實際進行過的部分社會實驗結果。比方說倘若提議者一直提出條件很差的不公平提議,對方起初會拒絕,但是到後頭就會被刷認知,開始往遷就的方向傾斜;相反地,倘若對方一直堅持拒絕,提議者到後頭就會不得不遷就,開始提出比較公平的提議。這個實驗結果似乎印證了「永遠不要表現得像個蠢蛋」這句老話,然而正因為如此,它會滋長一開始程度不大且無足輕重的歧視,讓被歧視的對象也開始猜疑別人,從而助長歧視反應;而這又會被解讀為歧視有理,導致之後歧視的情況變得更為嚴重,如此惡性循環下去,讓起出不怎麼明顯的歧視,膨脹到不成比例。這種現象在文化差異之間發酵時,就會衍生出不是很妙的民族中心主義,比方說以色列人無論對誰都吝嗇,巴勒斯坦人無論對誰都慷慨,但是當巴勒斯坦人發現以色列人沒有表現得像自己預期的慷慨時,他們不會想到那是以色列人的行為準則本就如此,而是會覺得以色列人歧視巴勒斯坦人。現在你開始知道那些個天大的國際政治問題,它們的起因可能就是一丁點屁大的歧異了。

作者在《情緒賽局》這本書裡,不斷試圖以各種方式將情緒理性化,以將其納入賽局理論的範疇中。他的論述能不能夠說服讀者買帳見仁見智,比方說他用整整三章的篇幅,理性分析可能是人類活動裡,最為情緒化的「愛情」與「浪漫」,《自私的基因》 (The Selfish Gene) 一派的信徒應該會點頭稱是,《流星花園》的觀眾則恐怕會不置可否。我自己相當欣賞作者對於摩西十誡的剖析,也許是因為猶太人的身分背景,作者十分精闢地點出十誡的核心運作機制,不外乎以下三點:確保群體具有社會凝聚力,鼓勵繁衍,不鼓勵成員離開群體。我對於綁手綁腳的十誡長年抱持的疑惑,似乎就這麼撥雲見日地釐清了。

學會如何以理性觀點看待情緒的作用,你一方面會讚嘆這些歷經演化淬鍊而成的「決策自動機」(在你用腦理性思考之前,情緒就搶先油然而生了),另一方面也會刷新你對於「合情合理」這個成語的認知——人生中的一切彷彿都是賽局的一筆帳,算清楚了你就能活得很精明。但你當真想要活得那麼精明嗎?作者提到臨床上的憂鬱症患者,對於好事與壞事的發生機率,評估得比心理健康的人更為準確;然而雖然憂鬱症讓你更為務實,那些懷抱著不切實際幻想的「正常人」,日子反而比較好過,從而提高了生存機率。也許我看完這本《情緒賽局》,應該要學到的是把在腦內處理賽局的計算紙揉掉,不要再那麼清清楚楚地過日子才是。(丟筆)

2 則留言:

  1. 轟炸機樂透這件事在美國不行,很可能你拿到大日本帝國海軍提議大家會歡呼,效忠天皇與戰力保存取得最佳平衡。也許多少還看文化養成?
    憂鬱症患者善評估還首次看到,新奇。乍讀之下臆測,根據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思傷脾,憂傷肺。宣明五氣篇又說精氣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他五臟壞了三臟,本已缺乏突破困境所需沉著與毅力,自然就個人境遇而言說我會倒楣就真的會倒楣,預言自我實現之例。至於天下大勢,應該大家都是瞎猜的,以上是我瞎猜…

    情緒理智對舉實在怪異,究竟起於何時?我相信古希臘羅馬剖析人心應該比這立體。內經以"神魄魂意志"五者劃分精神世界,比啥"理性與感性"豐富多了。
    附帶一題,情緒這詞中文用的極好,重點在緒字,即治絲益棼的棼,是雜訊,是機器運作所產生廢熱。人心本如大海,不將其深廣豐富提煉彰顯出來,反而一股腦去糾結小浪花捲起的飛泡碎沫,認定這就是我我我…理智與感情二分法不知養活多少身心科、諮商輔導、身心靈課程等等詐騙產業,都開始懷疑中間有沒有陰謀論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憂鬱症患者對於事實評估不會膨脹,有好幾項研究都有證實,只是在我身上的作用方向,好像是剛好相反——客觀評估事實,往往令我憂鬱。難怪我脾氣偏衰。 =_=

      中國思想讀先秦諸子,西方思想讀古希臘羅馬,幾乎是讀書讀到後面的一種必然。獨尊儒術跟基督教派二元論之後的東西,實在是有夠單調,怎麼讀怎麼不對味。這個世界的本質就是各種亂七八糟,但人們總是天真地想要相信它很單純。(攤手)

      刪除